宠物狗-宠物猫-pet86宠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贝利

【中国濒危鱼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鳃孔鱼


双孔鱼(Gyrinocheilus aymonieri) 又称双孔鲤,四鳃孔鱼。属鲤形目,双孔鱼科,双孔鱼属。俗称:双孔鱼、食藻鱼。英文名:Biforated carp , Double gallopening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宽大,略平扁。吻钝圆,背面具一弧形凹陷。口小,下位,吻皮向腹面伸展,与上唇不分离,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形成一完整的漏斗状口吸盘;吻皮内侧具多行乳突,下唇内外亦均具多行乳突。下颌前缘具角质,腹面具一小孔,一纵向瓣膜将其分隔为二。唇后沟不连续。眼较小,位于头后部。具鳃孔二对。无咽齿及须。侧线鳞40-41。背鳍起点在胸、腹鳍起点的正中点;偶鳍与臀鳍均小;尾鳍叉形。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部和体侧各具8-9个黑斑,有时成2行。尾鳍具点状条纹,其余各鳍灰色。

  喜欢栖伏于山区河溪底质多石的河流中,多在山溪急流处,能在静水中生活。用口吸附在石块或其它物体的表面,水流从入水孔进入,进行气体交流,而后由鳃孔排出,以代替口的开合。每分钟呼吸230-240次,远较其它鱼类为多。以着生藻类、植物碎屑等为食。6-7月河水猛涨时在溪流中产卵。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勐腊(属澜沧江水系);国外分布于湄公河水系。

  双孔鱼个体不大,一般个体体长为100-150毫米。数量历来稀少,现在产地偶尔可见。双孔鱼的生境单一,适应力差,故种群数量少。双孔鱼属仅在中印半岛有2-3种,在我国只有1种。在鱼类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上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在教学和科研都是珍贵标本,加之沿河渔民多在产卵季节捕捉,故数量锐减,已濒临灭绝。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09: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烧鳊――胭脂鱼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俗称: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英文名:Chinese sucker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富肉质,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深沟;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的乳突。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侧线完全。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胭脂鱼从仔鱼到成鱼的发育过程,其外部形态及体色的这些变化,过去文献记载相当混乱。一些学者根据大小不同的标本或另立新种,或记述新亚种,均欠稳妥。实际上我国的胭脂鱼只有一种,其它的种和亚种名称,均系此种的同物异名。

  胭脂鱼的幼、成鱼不仅形态不同,生态习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鱼苗和幼鱼阶段常喜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矫健。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于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10公斤左右。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

  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野生状态个体的数量正逐年趋于下降。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09: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马口鱼――须鱲


须鱲(Candidia barbatu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须鱲属。俗称:台湾马口鱼、午仔鱼、山涟仔。英文名:Lake candidus dace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略高,稍侧扁,头后隆起,尾柄较细,腹部圆。头大且圆。吻短,稍宽,端部略尖。口裂宽大,端位,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超过眼中部垂直线下方,下颌前端有1不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口角具1对短须。眼较小。鳞细密,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体侧下部向后延伸,于臀鳍之后逐渐回升到尾柄中部。背鳍短小,起点位于体中央稍后,且后于腹鳍起点;胸鳍长;腹鳍短小;臀鳍发达,可伸达尾鳍基;尾鳍深叉。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体中轴有蓝黑色纵纹,生殖期雄鱼头下侧、胸腹鳍及腹部均呈橙红色。

  栖居于河川较上游的河段,喜生活在水流清澈、水温较低的水体中。即使在同一条河川中,甚少有与其相近的鱲属鱼类。游动敏捷,善跳跃,性贪食,甚至可由此改变体型而极度肥胖。为小型杂食性鱼类。

  本种为台湾省特有属种,分布于台湾省西部河流的上游或中上游。分布区较狭窄,种群数量不多。由于分布区内,部分河流上游建造了拦河坝或水库,致使水文发生了改变,鱼类的觅食和繁殖均受到影响,目前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09: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亚热带马口鱼――异鱲


异鱲(Parazacco spiluru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异鱲属。英文名:Predaceous chub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而侧扁,腹部较窄,自腹鳍基部至肛门之前有明显的腹棱。头小,吻尖。口上位,口裂向下倾斜,下颌显著长于上颌;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钩状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上下颌侧缘略呈波状相嵌衔。无须。眼较大。侧线鳞44-46。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入尾柄后回升到体侧中部。背鳍短,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后;臀鳍发达,最长鳍条可伸达尾鳍基部。体背灰褐色,腹部白色,体侧带棕红,具不规则垂直斑纹。头腹面红色,尾基具1黑圆斑。

  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山溪中,对于栖息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喜在水流清澈的水体中活动。一般多在河流的小支流、小溪中游弋、觅食。

  异鱲分布于广东南部河流、福建九龙江、漳河水系以及海南岛部分河流;国外分布到越南的局部地区。

  本种的分布地区较窄,种群数量不多。由于分布区内一些河流兴建库坝,改变了原有山溪的水文条件,改变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异鱲群体的生活,加之山溪中毒、炸、电等现象非常严重,使本来数量不多的群体数量仍在不断减少。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09: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尾子――成都鱲


成都鱲(Zacco chengtui)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鱲属。俗名:鱲鱼、双尾子。英文名:Chengdu chub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稍钝。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仅达眼前缘垂直下方;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无须。眼较小,位于吻端。鳞小,侧线鳞60-67。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中央;臀鳍发达,雄鱼最长鳍条达尾鳍基;胸鳍尖长,末端达腹鳍。体背黑灰,腹部银白,体侧有10余条黑横纹,其间具红斑点。背、尾鳍灰白,具绿斑点,其它鳍带红色。

  生活在河流的小支流、小河道及小溪流中。常喜栖息在微流水的清澈水体中。

  分布区窄,仅发现于四川省成都及彭县附近的水体中。种群数量较小。由于分布在城市附近的小水体中,既受工业污水的影响,又受毒、电鱼等渔法的危害,致使种群个体数量明显下降,目前,在分布区范围内已甚少见。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丝鱼――林氏细鲫


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细鲫属。俗称:金丝鱼。英文名:Yenus fish 。

  濒危等级:绝迹(野生)。

  体细小,长而侧扁,前腹部圆,自腹鳍基底到肛门具腹棱。头小。吻圆钝。口小,下颌稍突出。无须。眼大。鳞大,无侧线,纵列鳞30-32。背鳍短小,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胸、腹鳍短。体黄褐色,背部带蓝色,腹部白色,体中轴有红黄色狭纹,在此纹之上方具蓝黑条纹,下方为蓝绿带闪光的纹,尾基有一周缘金黄的蓝色大斑。各鳍灰白色。

  林氏细鲫为生活于亚热带地区的小型鱼类。栖息在我国南方地区河沟和小河道中,对水质要求较高,生活在水质澄清、水生植物生长繁盛的浅水中。

  本种仅分布于香港新界之小溪中、数量甚少。产区内部分河流由于修建水利设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断流,生境被破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绝迹。目前仅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等地有人作为观赏鱼加以饲养、繁殖,并外销欧美。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白娘――稀有鮈鲫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鮈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英文名:Rare gudgeo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小,细长,稍侧扁,腹部圆。头中等大。吻钝。口小,端位,弧形。唇薄,无须。眼近吻端。侧线不完全,后端呈断续状,最长可超过腹鳍基部。纵列鳞31-34。背鳍短,无硬刺,起点略近尾基。体背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浅黄色纵纹1条,尾鳍基有较明显的黑斑。

  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授精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一般每尾雌鱼一次可产卵300粒左右。

  本种为我国特有种,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野生状态的数量不多。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对本种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本种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进行人工饲养和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鸭嘴鳡――鯮


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鯮属。俗名: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鸭嘴鳡、鹤嘴鳡、长嘴鳡、喇叭鱼、大筒嘴。英文名:Long spikyhead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细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头细长,前部稍成管状,吻部平扁似鸭嘴形。口较小,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颊部侧扁。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距吻端近;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5倍左右。下咽齿细长,末端微弯曲。鳞细小,背鳍起点在腹鳍上方之后;尾鳍分叉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青灰色,腹部银白;胸鳍淡红色,背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后缘微黑色。

  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的中下层,矫健凶猛,游泳力强,鱼苗时即能吞食其它鱼苗。当体长在30厘米以前,都以游弋方式在水的中上层掠取其它鱼类为食;成鱼则以长形的吻部的石缝中觅食小鱼。性极饕餮,虽消化管内已充满了食物,仍不断吞食,终至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肛门处挤出。生长速度较快,性成熟年龄在5龄以上,生殖期为4-7月。成熟的亲鱼于春季即上溯至江河流水较急江段进行繁殖。幼鱼期至湖泊中肥育,仔幼鱼阶段食枝角类和鱼苗;成鱼转为食鱼类,常以其管筒状的长吻在石缝或水草丛中觅食小型鱼类。

  鯮鱼为我国特有种类,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的长江及以南各水系均有分布。

  鯮鱼生长速度极快,每龄鱼增长率为1-2公斤,尤以5冬龄鱼生长更加迅速。最大个体可重达50公斤以上,为大型的凶猛性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及鳡鱼。因它自鱼苗期即大量吞食其它鱼苗,对青鱼、草鱼、鲢、鳙等四大家鱼为害颇大,因而被养殖业列为必须清除的对象。鯮的肉质细嫩、少刺,加之个体较大,为上等食用鱼品。其肉入药鲜用,有益筋骨、和脾胃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宜常服用。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而影响其幼鱼进入湖泊生活与肥育、大江河中鱼类资源总体下降而使大型凶猛肉食鱼类的食物短缺等原因,导致鯮的种群个体数量显著减少。目前已很难见到其个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鱼――新疆雅罗鱼


新疆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又称准噶尔雅罗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俗名:小白鱼。英文名:Zhuangarian ide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稍细长,吻稍尖。口端位,斜裂,口裂达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眼较小,位于头侧前上方。侧线前端稍下弯,侧线鳞67-77。背鳍稍偏后;胸、腹鳍均短小;尾鳍深叉状。体背和体侧上部灰黑,下部银白色。背、尾鳍灰黑,胸、腹、臀鳍黄色。

  为冷温带平原区的上层鱼类。喜生活于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体,常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江河、湖泊或静水中,游泳迅速活泼,喜聚群活动,尤其在春、夏水温逐渐升高时常活动于浅水处觅食,冬天水温降低在深水处越冬。为杂食性鱼类,以矽藻、丝状藻、水生昆虫等为食。一般3冬龄达到性成熟,雄鱼稍早。具溯河产卵习性。每年3月底至4月初解冻后桃汛期逆水溯河产卵。产卵期为5月。怀卵量2100-3000粒。

  新疆雅罗鱼为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特产鱼类,分布于艾比湖、乌尔禾河、玛纳斯河及乌鲁木齐河等水系。

  新疆雅罗鱼个体不大,体长为160-200毫米。原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自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对北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人口猛增,引起过度捕捞,加之山林被伐,水源遭受破坏,导致本种资源明显下降。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小鳊鱼――台细鳊


台细鳊(Rasborinus formosae)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细鳊属。英文名:Taiwan lesser-bream 。

  濒危等级:易危

  体呈长棱形,侧扁,头后背不显著隆起,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小,尖细。吻短而钝,突出。口亚上位,斜裂。无须。眼大,位于头中央偏前。鳞薄而易脱落。侧线位于体中轴之下,前端微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后;胸鳍末端尖;腹鳍短;臀鳍条多,基部长;尾鳍深叉状。体背灰色,下侧面和腹部银白,体侧中轴有灰色纵纹,尾鳍灰色,其它鳍微透明。

  生活在较清澈的静水或缓流水的小河、小溪中。野生数量甚少。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此外,在海南岛部分水系、广西钦州(钦江)、广西藤县至云南罗平县的西江中也有分布。近年来由于南方的小河溪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造成原有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台细鳊的生长、繁殖受到很大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滇池红梢油鱼――云南鯝


云南鯝(Xenocypris yunna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鯝亚科,鯝属。俗称:油鱼。英文名:Kunming nase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腹棱自腹鳍末端开始延伸至肛门。吻短而钝圆。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眼侧上位。口小,横裂,下颌具发达的角质缘。上颌厚而稍突出,下唇很薄。无须。侧线略下弯。侧线鳞72-77。背鳍具后缘光滑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胸、腹、臀鳍均短小;尾鳍叉形。生活时背部灰黑色,两侧及腹面银白色。背鳍灰色,臀鳍淡红色,尾鳍橘红色。

  喜生活在水质清澈、透明度大、溶氧高的水域,多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食性杂,除摄食浮游动物外,也食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产卵期为5-6月,在沿岸砾石滩上繁殖。卵粘附于砾石上孵化发育。

  云南鯝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20-200毫米。生长较慢。它以肉嫩、味美而在滇池湖畔享有盛名,每逢初冬,肠管周围积满脂肪,故有“油鱼”之称。自20世纪70年代始,滇池围湖造田导致其栖息和繁殖场所的破坏,水质污染与滥鱼酷捕,引种不慎带入大量生命力和繁殖力强的小杂鱼大量吞食其鱼卵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云南鯝资源量的急剧下降,目前仅能在捕捞季节中偶见。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傣家巴红鱼――裂峡鲃


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裂峡鲃属。俗称:巴红(傣语音译)。英文名:Grooved isthmus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纺锤形,侧扁,腹部圆,无棱。头较大,约占体长的1/3。吻圆钝,略突出,吻端光滑。吻皮不发达。口端位,口角达眼前缘,上唇与吻皮之间有1条沟,该沟后伸绕过口角须基部外侧向前向内伸折成为唇后沟。左右唇后沟互不相通。口角须长约等于眼径。鳃峡中央有1条深纵沟达口下方。鳃膜相连且游离。鳞较大;侧线鳞26-29。背鳍最后硬刺上半部软而下部稍硬且有时有小锯齿;背、臀鳍外缘均内凹。体银白色,背侧暗绿,背、腹鳍始点间有1垂直黑带纹。背鳍灰黑,其它鳍橘红色,尾鳍上下缘黑色。

  生活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带地区的平原河湖内。喜缓流水域。为杂食性鱼类。一般体长200-300毫米。成鱼雄性的偶鳍、臀鳍及尾鳍为橘红色外,头部及体鳞有许多小珍珠状追星。小鱼尾柄中部及尾鳍基也有较明显的黑色垂直状纹,在尾部臀鳍基前端上方尚有一圆黑斑。

  裂峡鲃在我国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的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及勐仑;国外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爪哇岛。

  在我国澜沧江下游原来较习见。由于该地区人类活动加剧,捕捞过度,再加上毒、炸、电鱼等现象,对此鱼的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致使现在已很少见到这种鱼。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菠萝鱼金线鲃


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俗称:金线鱼、小洞鱼、菠萝鱼。英文名:Golden-line barbel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呈弧形。头细长,背面平直,稍下弯。吻尖细,口端位,上唇薄而下唇厚。须2对,发达;吻须短,颌须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沿侧线鳞则比较大,侧线鳞61-69,侧线略下弯。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背鳍刺较细,基部粗硬,后缘锯齿细弱,顶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腹鳍稍后。全身呈淡黄色,头侧与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淡灰色圆斑;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金黄色。

  金线鲃多生活于水面较开阔的静水湖泊中,平时多分散栖居于湖泊的出口或积水较深处,生殖季节集中在湖边或湖出口的浅水区有泉水的溶洞中产卵孵化。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2月间,卵产于石砾之中。幼鱼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藻类和高等植物碎片;成鱼转食小虾和小鱼,也食浮游动物。

  金线鲃为我国特有种,常见于云南东部的各湖泊中,其中以阳宗海和滇池为最多。

  金线鲃为云南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体型较小,一般体长为100-230毫米,体重为50-250克左右,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云南地区的名贵鱼类之一。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引种不慎、酷渔滥捕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鱼洞大都被围堵,生境的破坏致使其种群资源衰竭。现在滇池等湖泊中仅能偶尔见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棒子鱼――似鱤


似鱤(Luciocyprinus 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鱤属。俗称:竿鮈、棒子鱼、香花鱤、墨线鱤、杆条鱼。英文名:Shutfle-like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呈圆棒状,背鳍之后稍侧扁,腹缘无棱。头较长,其长大于体高。吻尖,圆锥状。口端位,口裂极深,几成水平,上下颌几等长,上颌末端达到或超过眼前缘的垂线;唇较肥厚,紧包于颌外表,下颌骨联合处内侧有1突起,与上颌的凹陷镶嵌;唇后沟前伸到颏部中断。无须。眼大,位较高,外突。眼后头长远大于吻长。鳃孔大。鳞小,侧线鳞90-100。背、腹鳍起点相对,背鳍无硬刺;尾鳍尖深叉状;其它鳍均短。体背侧青灰色带暗红,腹部银白,沿体侧中轴3-4行纵行鳞片具黑条纹,后段色深,尾柄背侧鲜红。

  生活在大江河和湖泊的开阔水域的中、上层,善泳。亦喜栖息在底质多岩石的场所。幼鱼食浮游动物和鱼苗,成鱼专以鱼类为食。性成熟年龄较迟。生殖季节一般在3-5月份。产卵需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激流沙滩处繁殖。幼鱼无明显的集群现象,栖息在支流的缓流或静水处。每年涨水逆江而上,退水顺江而下。

  似鱤主要分布在西江、南盘江水系,以及云南东南部的异龙湖及贵州南部;国外达越南的部分地区,如谅山等地。

  过去曾为产区的经济鱼类。由于似鱤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体大,肉多而细嫩,肉味鲜美,为优质鱼,为产地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的酷渔滥捕,包括电、毒、炸等违法渔法,加之江河上游兴建水利,拦河建坝,阻碍了此鱼的迁移通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此外,围湖造田、农田抽水灌溉,导致水位急剧下降,鱼类栖息、繁殖场所遭受破坏,因而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已成为易危物种。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0: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兔仔鱼――高体白甲鱼



高体白甲鱼(Onychostoma alticopus)又称高体铲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高身鯝、赦免、兔仔。英文名:Sharp-jaw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高而长,稍侧扁,背鳍前方为最高处,腹部圆,尾柄细。头小而短,头顶显著隆起。吻短,宽圆。吻皮向下伸展覆盖上唇。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缘。无须。眼小。侧线前段微弯,侧线鳞43-44。背鳍无硬刺,起点近吻端,前于腹鳍起点;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尖长。体背侧青灰,头略带黑色,腹部银白,鳃盖下缘、偶鳍及臀鳍粉红色,背鳍灰黑,鳍膜红色,尾鳍暗黑,中间浅红色。

  一般生活在山溪的中游,常喜在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的小河及水流量较大的溪流中栖息。以刮食附着于石面上的着生藻类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本种仅分布于台湾省南部和东部的河流和山溪。为我国台湾省特有种。

  本种过去曾为台湾省产的淡水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期由于河川自然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水利建设工程引起水文条件变化,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响;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原有生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加之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促使本种数量的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易危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13976351999    站长联系QQ:713767   
站长微信:13976351999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pet86.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et86宠物论坛

GMT+8, 2024-12-29 05:57 , Processed in 0.0159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海南犬业协会

© 2001-2020 pet86宠物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