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宠物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prettygirl

[鸟]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红头鹦鹉 (Plum-headed Parrot) :CLurfC
 
ak-?REi45
有人常称紫红头鹦鹉为花头鹦鹉,实际上花头鹦鹉应是Blossom-headed Parakeet(下图),而不是Plum-headed Parakeet(上图),二者外貌上差异不大,紫红头鹦鹉公鸟头部的颜色较花头鹦鹉深色且鲜艳,花头鹦鹉则是较浅色,看起来有点像紫红头鹦鹉的幼鸟,花头鹦鹉体型较紫红头鹦鹉小,且数量却少的多,这2种鹦鹉在国内都不常见,紫红头鹦鹉的公鸟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鹦鹉,有许多美丽的变种。
if<Yt+;Yo
体长:33cm
}20rE]
分布:
h=D\R)K.
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尼泊尔境内的低喜马拉亚山脉丘陵地带起,包括不丹、孟加拉、整个印度、斯里兰卡与瑞斯瓦兰岛。
blH s`,Y
整体概述:
r>O+&e%
紫红头鹦鹉主要栖息在林地、农地、丘陵、潮湿落叶性森林、热带草原林地、松树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区,北部的族群则大部分栖息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通常一小成群活动,但也会大群聚集,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常与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马拉巴鹦鹉(Malabar Parakeet)一起觅食,有时会对农产品造成损害,筑巢在树洞内,在繁殖前数星期公鸟会保护巢穴以防止一些竞争的对手如环颈鹦鹉(月轮)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间,在斯里兰卡有时在7-8月间,通常窝卵数为4至5颗;笼养的紫红头鹦鹉很安静,适合居家饲养,刚饲养时比较害羞,破坏力不强,牠们对于过 于潮湿、寒冷的环境敏感,刚引进时在适应期间其温度不宜低于摄氏20度,刚开始时对新食物适应情形较差,适应后宜提供各类蔬菜、水果、种子、谷物等食物。 繁殖:
7-=~ $^*
在台湾国内花头鹦鹉的繁殖并不常见,然而并不会太困难,公鸟在求偶时会发出许多叫声,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19-21天,雏鸟在7 星期大时羽毛长成。
uia` <"/2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绯胸鹦鹉 (Derbyan Parakeet) )xGG"rT
 
cLY!%%-|9
在亚洲长尾鹦鹉中,德拜鹦鹉(大绯胸)是属于数量较少的种类之一,牠们在Psittacula 这个属的长尾鹦鹉中也是体型最大的种类之一,性别可由外表轻易地分辨,公鸟的上喙部为红色(如上图),母鸟为黑色,这个明显的性征约在15-18个月大时会完全呈现,一般而言,在国内大绯胸鹦鹉较常见,不过一般所见大多为违法走私的野生鸟,由于牠们分布不广,加上人为盗捕,野外数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8$M4U
体长:50cm(20吋)
"^8Jef^
分布:大绯胸鹦鹉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省的东北部、西藏东南部、中国的四川西部及云南东北部。
5.)ARQM}@
整体概述:
u[mb~19&b
牠们栖息于高地地区,在海拔1250-4000m是主要栖息地,主要栖息于喜马拉亚山脉的丘陵地带,阔叶林到针叶林区都是牠们活动的地区,会随着季节作垂直的迁徙,以避开严寒与寻觅充足的食物来源,通常数十只成群活动,聚集时十分吵杂,很少成对或单独活动,会至农田与果园觅食,尤其在收成时,因而造成农民的损失,食物包括大麦、玉米、农产水果、种子、嫩芽、浆果等,可能还会食用一些昆虫,筑巢于树洞内,6月为牠们的繁殖期;笼舍中的大绯胸鹦鹉啃咬力很强,牠们是属于性格较沉静的鹦鹉,并不十分活泼好动,提供玩具与新鲜树枝供啃咬,适应环境后即十分强壮,若饲养于笼内,其笼子宜架高,让栖木位置高于人的身高。
Y;k%kKJ}
繁殖:
8&7:n|sX]
大绯胸鹦鹉约在3岁时会开始繁殖,避免购买来路不明的野生鸟,繁殖来自野外的鹦鹉是十分困难且非常耗时的,购买野生鸟不但图利了鸟商,也间接残害了无辜的鹦鹉,提供坚固的巢箱,牠们是很称职的父母,通常能将雏鸟照顾的很好,一窝通常产2-3颗卵,孵化期约23天,8-9星期后羽毛长成。
jY?2R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绯胸鹦鹉 (Moustached Parakeet) {;FqP9.S~
 
]|P8DU[r6
胡子鹦鹉(小绯胸)在国内市场上是很常见的鹦鹉,平易近人的价位也较受一般人欢迎,所以一向都是蛮受喜爱的中型鹦鹉之一,手养鸟十分乖顺,再加上便宜的价格,是刚饲养鹦鹉者不错的入门选择之一,小绯胸鹦鹉共约有7-8种亚种,公鸟的上喙部为红色,母鸟则全为黑色,母鸟的胸部颜色比公鸟红,尾部较公鸟短,虹膜也较呈黄白色。
a KMpn5$ a
体长:依亚种不同约33-38cm(13-15吋)
e\ -d_
分布: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中国的广西、广东及海南岛、泰国、越南、寮国、柬埔寨等地,再到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爪哇。
X_93 i/l
整体概述:
7aXkn9}
牠们在当地许多地区是最常见的鹦鹉,但是近年来泰国与寮国的族群数量直线滑落,印尼爪哇与巴里岛的族群已经绝种,走私野生鸟是主要原因;牠们通常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地区,在尼泊尔的族群很少出现在345m以上的地区,栖息地包括了干燥的森林、潮湿的落叶性丛林、红树林、椰子与芒果园、农田、公园及郊区等地,群居性,平时约6-10只左右群聚,但不常超过50只,在喜爱的食物(如芒果、稻米)充足时会大批聚集,有时与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及芬希氏鹦鹉(Finsch';s Parakeet)一起活动,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花蜜、花、无花果、坚果、浆果、种子、树叶、谷物(如稻米及玉米)等,有时造成农民严重的损失,尤其是稻米田,筑巢在天然树洞或啄木鸟的旧巢穴中,窝卵数约为2-4颗;新进的鸟儿在初期较为敏感,但在适应环境后会十分健壮,有时会吵闹,饲养或繁殖牠们时,除非有大鸟舍,不然还是建议成对饲养。
89LH?'S
繁殖:
+FNZH<g7u
困难度不高,国内每年都有不少幼鸟在鸟店贩卖,但无论成、幼鸟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鹦鹉,繁殖期约在2-3月间,有可能更早或较晚,一次约产3-4颗蛋,孵化期约21-24天,7-8星期羽毛长成。
\#0|E@A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嘴鹦鹉 (Great-billed Parrot) f,?/ *P>
 
\>DNl
在鹦鹉养殖业中,巨嘴鹦鹉(麒麟鹦鹉)的数量非常稀少,尤其是在亚洲以外的国家,以往在台湾走私鸟的价格十分低廉,但在许多国家,人工繁殖鸟价格不扉,而在饲养与照顾上较其它中大型鹦鹉困难,台湾国内现有少数仅存的巨嘴鹦鹉几乎全为从野外捕获的走私鸟,牠们的族群数量因为栖息地破坏与人类捕捉而快速下降中,约有6-8种亚种,牠们与近亲--蓝颈鹦鹉(Blue-naaped Parrot)及蓝背鹦鹉(Blue-backed Parrot)长相十分雷同,但巨嘴鹦鹉的体型明显较大许多,巨嘴鹦鹉是少见的宠物鸟,但是却是安静、个性温驯、说话能力佳的种类。
\2+Fkw66~
体长:
!C\f67xMk
各种亚种体型稍有差异,约38-43cm。
-J cf#
分布:分布在许多小岛上,包括印尼的摩鹿加群岛、西巴布亚群岛、爪哇东部数个岛屿、帝汶等地区。
BGu&AR
整体概述:
+Iv5O
主要栖息在低地森林、海岸区森林、红树林、农耕区等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常常会飞越小岛间觅食与寻找栖息处,许多巨嘴鹦鹉白天时多为单独活动,但觅食时会数十只一起行动,在海岸地区的巨嘴鹦鹉常在傍晚时约25-100只左右聚集于栖息的树上,飞行时常发出响亮的嘶叫声,通常筑巢于30m高的树洞内,繁殖期约在8-12月间;人工眷养的数量不多,巨嘴鹦鹉是十分安静沉着的鹦鹉,即使刚引入饲养,面对新环张境也不太会紧张与不安,一旦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在大鸟舍中会表现的较活泼有生气,虽然牠们的喙部很大,但是啃咬力并不是很强,但还是建议提供玩具与新鲜树枝给牠们啃咬,刚饲养时温度不宜过低,最好不低于22度,温差也不能过大,即使适应后当温度低于10度时仍需多注意,喂食须提供大量的蔬菜水果作为主食。
B GjoUWM
繁殖:
MJpdXQ=n
由于台湾的巨嘴鹦鹉多为野生鸟数量也不多,其繁殖成果自然乏善可陈,即使在国际间巨嘴鹦鹉的繁殖也是十分稀少的,主要因仍是人工饲养数目很少;与折衷鹦鹉类似,巨嘴鹦鹉的世界里也是以母鸟为领导地位,行为也比较强势些,一窝约产2颗卵,孵化期约25-28天,幼鸟约在 2个月左右羽毛长成。
X/KLC<cA;C

If<j3|~Y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眼无花果鹦鹉 (Double-eyed Fig Parrot) {9,1l4U
 
hs{+:=(V
双眼无花果鹦鹉是十分可爱迷人的小型鹦鹉,在台湾牠的价位较其它的无花果鹦鹉便宜,数量并不多,其繁殖难与饲养较其它小型鹦鹉困难,成功饲养无花果鹦鹉的关键在于食物的供给,这类鹦鹉常因为缺少维他命K而死亡,性格上不像吸蜜鹦鹉般爱玩及驯服,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台湾也有野生鸟,加上饲养照料不易,购买前除了须先确定为人工繁殖鸟以防止野生鸟的高死亡率外,需多加留心注意,约有7种亚种。
oh1x=,A<
体长:约13-16cm(5-6.3吋)
(#NloP
分布:印尼的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小岛,澳洲东北部也有其族群。
eCNTuSC^l
整体概述:
?jQvT}K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尤加利树林地等地,在澳洲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红树林林地等地区,食物中,无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觅食时安静,动作敏捷快速,不会到地上活动或觅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在栖息的树木上会聚集200只左右,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无花果以外, 也会食用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由树皮上刮食一些青苔与真菌类植物 ,觅食时也会与其它的无花果鹦鹉、玫瑰鹦鹉、吸蜜鹦鹉群集在一起,在新几内亚繁殖期约在3月,澳洲则在8-11月,主要由母鸟负责筑巢的工作,一窝约有2颗蛋,母鸟在2天内会下完,18天左右后孵化,母鸟单独喂食雏鸟约3-4星期,幼鸟约7-8星期后羽毛长成;源自澳洲的亚种─ 柯森氏双眼无花果鹦鹉(Coxen';s Double-eyed Fig Parrot)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已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一级保育类鹦鹉;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国际上的鹦鹉养殖中数量非常稀少,饲养照顾不易以及幼鸟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刚引进饲养时十分敏感,常常因压力与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鸟,笼养的双眼无花果鹦鹉很安静,啃咬力虽不强但最好提供树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过度生长,牠们对于低温也很敏感,一般温度最好不低于15度,巢内有幼鸟时不要低于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饲养小型鹦鹉般只提供种子谷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虫、维他命补充剂等食物也都应适量供应;公鸟面部颜色为鲜红色,母鸟则是浅黄色,但幼鸟时期羽色皆像母鸟一样,公鸟在14个月大时面部羽色才会完全呈现如成鸟般的红色。
sx.GUhHD
繁殖:
nit\ .F5
大型的无花果鹦鹉(如爱德华、萨瓦多利氏、岱斯马瑞斯特氏无花果鹦鹉)均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繁殖,双眼无花果鹦鹉的繁殖并非很容易,而且幼鸟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过几天,而且这种情形常一再地发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在幼鸟孵出后将日常提供的食物改为软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会有改善,成对分开繁殖,将巢箱安装于暗处,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1天,亲鸟对饲主检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时常打扰牠们,羽毛长成约35天,幼鸟一般约40天左右会离巢,公鸟对幼鸟有时有攻击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鸟。
UZ_!tz0,C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 (Edward';s Fig Parrot) biJ! NxC(
RVA{,^f0N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是较大型的无花果鹦鹉,可由外表分辨其性别,公鸟的胸部及腹部为红色,母鸟为蓝紫色,幼鸟羽色与母鸟类似,笼养的数量并不多,无论是在台湾或国际间,全世界总数量应超过10万只,与其它无花果鹦鹉一样,饲养上较困难,除定量蔬果外应喂食吸蜜鹦鹉用或嗜果性鸟类用的粉状饲料;若饲养不当,常发生不明原因而死亡的案例。
]$&?mtv
体长:18cm(7 吋)
qr'$*
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与艾利安爪哇的小部分地区。
r6QIwo)b
整体概述:
>q}g!A8H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主要栖息于潮湿的低地森林内,开阔林地、森林边缘地带与人类居住地也有牠们的踪迹,活动范围通常在海拔800m以下的地区,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且吵杂,在有果食的树上有时会大批聚集400只左右,行动快速敏捷,经常倒挂在树枝间取食食物,主要食物是无花果、花蜜、昆虫、水果等,常和双眼无花果鹦鹉集群活动,繁殖期约在1至5月间;爱德华无花果鹦鹉是活泼的鹦鹉,但刚饲养时会紧张与害羞,适应期间十分敏感,建议减少不必要的打扰与不轻易改变环境,较无法忍受寒冷的天气,温度不宜低于22度,保持环境卫生与提供营养充足的多样性食物很重要,维他命K的摄取尤为必要,各类蔬菜水果、花蜜、种子、谷物等食物,而吸蜜鹦鹉用或嗜果性鸟类用的粉状饲料是很好的选择,也会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以及添加维他命的供应会使得牠们较健康,因为爱德华无花果鹦鹉容易因不明死因而突然死亡,尤其是野生鸟更是非常容易发生此种情形,照顾上需多费心思。
S";$/Bo3
繁殖:
hKP?&S6@l
其繁殖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但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幼鸟死亡率高,很可能孵出后不久即死亡,或是亲鸟不喂食雏鸟,成对繁殖比较理想,对于巢箱的检查敏感,避免时常开翻巢箱,一窝产2颗蛋,幼鸟19天后孵化,羽毛长成约需2个月。
31:xiew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菲律宾悬吊鹦鹉 (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 Y38 \0`vI
 
/(!j+8"x
在台湾各种悬吊鹦鹉都很少见,尤其是人工繁殖鸟,国外的鹦鹉养殖业中也很少,而菲律宾悬吊鹦鹉是这类鹦鹉中较普遍的一种,公鸟的颈部到胸部有类似围兜的红色羽毛(如上图),而母鸟没有,呈淡黄绿色,且母鸟面部为淡蓝色(如下图),牠们是安静及友善的小型鹦鹉,约有9至11种亚种。
P&LXeTl|n
体长:14cm(5.5吋)
P<#Q4l`5
分布:广布在菲律宾境内各个岛上
6vc,7%5a
整体概述:
o8KlQzklu
菲律宾悬吊鹦鹉的总数量约在2万只以上,但是近年来栖息地的破坏与捕捉野生鸟贩卖,导致数种亚种的数量已亮起红灯,牠们生活在各种森林、森林边缘地带、竹林、林地、近村落的田地、果园、椰子园等地区,通常单独、成对或一群家族成员活动,一般都在果树、花树上的高处觅食、活动,但有时也会到较低处,主要食物有─ 花、花蜜、无花果、水果、种子等,繁殖季节在4至8月间,母鸟一次通常产3颗蛋,孵化期20天,幼鸟在5星期大时羽毛长成;笼养的菲律宾悬吊鹦鹉很害羞,尤其是有人在旁时,饲养初期易遭细菌感染,所以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适应环境后会变的较健壮,无人在旁时会表现的较活泼,刚饲养时温度不宜低于22度,喜爱啃咬,提供新鲜的细树枝或玩具,食物应包含各类蔬果。
}o_l7tHX)
繁殖:
tn01r.PE
饲养数量少,繁殖成果并不常见,可以群养繁殖,一次通常产3-4颗卵,母鸟会在2天内下完蛋,蛋未受精的情形很常见,孵化期约20-22天,幼鸟在1个月大左右羽毛长成。
K88!-.#v9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角鹦鹉 (Horned Parakeet) OiMb)F$v
 
SayLAc
独角鹦鹉(右图)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鸟种,原生于纽西兰,世界各地普遍度极低,其亚种欧维恩鹦鹉(Ouvean Parakeet,左下图)更为珍稀,数量更少,是有濒临绝种危机的鸟种;角鹦鹉与欧维恩鹦鹉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普及度都相当低,但其独特、美丽又加上一点小神秘的外表是非常引人入胜的鸟种。
J+o~,tNmA
体长:约32cm(12.5吋)
\#u]P.#
分布:法属新喀利多尼亚(在澳洲东北方)
_9dO _7cD
整体概述:
P#H2V2
在野外的独角鹦鹉通常栖息于潮湿的森林以及开阔林地上,在非繁殖期时多成对或一小群一起觅食或活动,主食为水果类及种子,喜爱在树灌层来返活动,动作迅速警觉,不易接近观察与做研究纪录,巢穴多筑于树顶、中空枝干或岩壁洞穴/裂缝中,繁殖期多在10月到12月间,一次约产2至4颗卵;人工繁殖的独角鹦鹉很强健,适应力高且快,繁殖不太困难,需要提供宽敞的鸟舍供牠们飞行与活动,常至地面上活动及啄食食物所以落地式的宽敞鸟舍是较为适合的,但也因此须有定期有驱虫的动作,野生鸟或不甚稳定的进口鸟易发生肠道问题与无征兆的死亡情形,需多加注意,喂食上除了一般的混合种子当主食,也须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类食物补充各种营养。
} /x _xFg
繁殖:
S_4:R@h#h
独角鹦鹉与许多澳洲长尾鹦鹉近似,约在8个月大时即有繁殖能力,但切勿急着让牠们繁殖,这样只会破坏鸟体本身毫无任何助益,尤其对母鸟来说是影响最大的,不但会伤了健康,更会导致危险的难产卡卵的情形,.处理不当易死亡,巢箱规格与澳洲长尾鹦鹉相仿即可, 参考规格20 x 20 x 35-45cm,一次繁殖生3至5颗蛋,雏鸟孵化约需20天,羽毛长成约35天,亲鸟大多能尽责的抚育后代,但常发生蛋未受精的情形。
aQAS,{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派斯奎特氏鹦鹉 (Pesquet';s Parrot) "/>c(VN! z
 
/T*}LW[$B
派斯奎特氏鹦鹉是新几内亚岛上一种独立种类的珍稀鸟类,脸部没有羽毛、鹰喙状的喙部等特征状似兀鹰,外表与一般的鹦鹉较不相像,黑色与鲜亮的红色毛羽相当美丽,笼养的数量非常非常地少,然而野外数量也日益危急,饮食习惯与营养需求特殊,不易繁殖与饲养,走私鸟经常容易死亡,并无亚种记载,但是研究发现有些族群的体型差异甚大,成熟的派斯奎特氏鹦鹉可由外表区分性别,公鸟在脸上耳部附近有一块红色的斑点,母鸟则无。
`3R)6XJ>
体长:47cm (18.5 吋)
`n![L9y`
分布:新几内亚岛上(包括印尼的艾利安爪哇与巴布亚新几内亚)
 PVgHl{_
整体概述:野外的派斯奎特氏鹦鹉是新几内亚岛上56种鹦鹉中最稀少、族群情况最脆弱的两种鹦鹉之一,牠们面临着许多危机严重影响牠们的数量与生存条件,除了捕捉作为国际间的活体买卖、走私外,影响牠们最严重的是栖地破坏与被土著与猎人捕杀来取其鲜艳的羽毛作为传统头饰等装饰品,牠们的羽毛在某些地区是最常被买卖交易的物品之一,栖地破坏对牠们的杀伤力十分的大,猎人为了偷取幼鸟将树木砍断,同时也将可供繁殖的巢穴彻底毁坏,加上新几内亚没有啄木鸟,树洞原本就很少,所以使得派斯奎特氏鹦鹉的繁殖缓慢且困难;派斯奎特氏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600-1200公尺雨林山区内,但也偶尔也会出现在海拔两千公尺与五十公尺高的地区,牠们体型大、叫声大且尖锐(叫声类似巴丹,但较尖锐),惹人注意,所以只在人迹罕至的山区较易发现其踪迹,族群数量少,大多单独、成对或20只左右一起聚集活动,栖息的树大多是邻近水源区的独枝高树,进行野外实地观察的研究人员发现派斯奎特氏鹦鹉有着与大部分鹦鹉不同的饮食行为,牠们几乎只食用少数几种种类的无花果,偶尔会吃一些花,这也许是笼养鸟不易适应环境,容易死亡的原因之一;野地的繁殖无明确资料,繁殖期大概在2月至5月间;人工养殖数目相当地少,适应力很差,转换环境后一开始常会拒 食,也易发生突然无征兆死亡的情形,走私鸟很脆弱通常很难熬的到目的地,由于牠们独特的饮食需求,喂食上应几乎都提供蔬果食物,而圈养的鸟舍要宽敞,温度不能过低。
'( *.(
繁殖:
[9^{0<yDhW
人工繁殖成果相当罕见,也相当困难,无法提供幼鸟合适的饲料是主因(因为派斯奎特氏鹦鹉幼鸟所需的蛋白质较一般的鹦鹉低),繁殖需要大的笼舍,提供天然中空树干作巢较易激起牠们繁殖的欲望,需成对分开饲养,一窝产下2颗蛋,孵化期约28-31天,3-4个月大羽毛长成;也许是幼鸟食物的关系,幼鸟常常在一个月大时会无征兆的死亡,并不容易照顾。
s5>N_q!-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澳洲长尾鹦鹉(澳洲、纽西兰) z1Lb~*,
H[%@{5Jvg

鸡尾鹦鹉 (Cockatiel)
XZIZh\02M
 
=g[Yjy<N
鸡尾鹦鹉(玄凤、卡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鹦鹉之一,也是台湾最普遍的中型鹦鹉,价位合理、繁殖数量多使得牠们相当的普遍,手养幼鸟十分活泼,喜爱亲近主人,是不错的选择;鸡尾鹦鹉有许多的变种,市面上也陆续出现较不常见的变种,其售价通常较常见的灰色、白色、珍珠等高出许多;鸡尾鹦鹉在欧洲被饲养已经一百多年,约在公元1845年时在欧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后40年成为十分普遍且受欢迎的宠物,据说鸡尾鹦鹉-Cockatiel名称的由来是荷兰船员在澳洲发现牠们时,以葡萄牙语称牠们"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牠们在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1百万只,而且数量仍继续地成长中,其族群十分稳定且安全。
H d}66~
体长:30-33cm(12-13吋)
L [~1!*+
分布: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
w6$DOo
整体概述:
jS ipy;&`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觅食,不常发现数百只聚集的情形,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结集,主要食物为种子及谷类,在一些地方是农业害鸟,澳洲北部的族群会四处迁移栖息,南部的族群则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北部的鸡尾鹦鹉繁殖期约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窝卵数约4颗,但1-7颗都有可能,亲鸟喂食雏鸟的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3-4周后羽毛长成;刚饲养的成鸟很快可适应环境,对其他种类没有攻击性,叫声清脆清亮,适应环境后相当健壮,食物以混合谷物种子为主,但水果与蔬菜也应该时常供应,习惯于种子饲料的鸡尾鹦鹉初期对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调整其饮食习惯。
(;PNTKHDP
繁殖:
z:V[Ad=d
鸡尾鹦鹉的繁殖相当普遍,难度低,牠们通常在9至12月大时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时再让牠们繁殖,因为即使在15-18月大期间有些鸡尾鹦鹉还是在发育期,在生殖系统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难产、产不正常的蛋、不会尽力地照顾雏鸟等问题,由于亲鸟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导致照顾幼鸟时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会影响尚未发育完全亲鸟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规格,一窝约产4-6颗蛋,每隔一天生一颗,在7-10天时(约已产3、4颗蛋时)即可检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约19-21天,幼鸟孵化后须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供亲鸟喂食,幼鸟约一个月大时羽毛长成。
hSJ!!x<nh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虎皮鹦鹉 (Budgerigar) zo>HFksi\k
!W=0gH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牠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牠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会如此的普遍,澳洲原生种虎皮鹦鹉的羽色主要是黄色、绿色(如左图),加上黑色的纹路,而一般所称的"大头"是在英国基因改造培育出来的种类(English Budgerigar),体型比原生种大,头部与胸部较大,前额较突出,胸前的斑点较圆,羽色较鲜明,比较不活泼,一般在鸟展中参展的虎皮鹦鹉几乎全为英国种的虎皮鹦鹉,而其它如原生种大小的变种虎皮鹦鹉(小鹦哥)则称为美国种虎皮鹦鹉(American Budgerigar)价格则比英国种便宜许多,虎皮鹦鹉的确是入门者很好的选择之一,而英国种虎皮鹦鹉也有许多爱好者,由于羽色变化多,外型差异性也较一般虎皮鹦鹉大,且从国外不时都有虎皮鹦鹉选美比赛可看出牠们在宠物鸟中的地位。
}.bg2N+&}h
体长:18-25cm(7-10 吋)
tM7Cm"kDq*
分布: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纽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A '"a
整体概述:
Jm2{#.=h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在澳洲干燥的内陆地区,偶尔会在半干燥地区与半潮湿地区发现其踪迹,有些族群会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喜爱在草原、灌木丛、河流边的林地、农场田园中活动,平时相当活泼好动 ,大热天时则活动力较低,主要在地上觅食草类与谷物的种子,平常成群活动,约由20只至数百只,有时会聚集2万5千只甚至更多的庞大数量,虽然整年都能繁殖,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响,主要只在草类种子丰富时繁殖,北部约在冬天,南部在夏天与春天,有集体筑巢的习惯,也就是许多对的巢穴都很接近犹如一个社区,可能有共享巢穴的行为,一次产4-8颗蛋,孵化期约18天;虎皮鹦鹉的饲养与照顾很容易,适应能力良好,但对过于潮湿、寒冷或强风的情况可能会较敏感,大部分的虎皮鹦鹉都十分强壮,如想培育出美丽的参赛鸟种,必须多花心血照顾,培育血缘好大头虎皮鹦鹉又是另一门不容易的学问,须长期的经验与研究;若要训练说话能力应单独安置于一个笼子,减少同伴打扰较不容易分心,效果会好很多。
X9Q N#
繁殖:
?&F n;g
繁殖虎皮鹦鹉非常地容易,也可群养繁殖,不太需要筑巢所需的材料,虎皮鹦鹉6 个月大即可繁殖,但至少等到1岁时再让牠们繁殖较理想,全年都能繁殖,是很多产的种类,平均窝卵数约6颗,有时更多,孵化期需18天,约4周后羽毛长成,5-6周时即会断奶。
DRC&glUT[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玫瑰鹦鹉 (Eastern Rosella) Yp?O/,
 
SbeuF.<)
东玫瑰鹦鹉(七草)是较常见的澳洲长尾鹦鹉之一,价位不高,是许多刚开始尝试饲养澳洲长尾鹦鹉时经常选择的种类,身上的羽色十分鲜艳,母鸟头部与胸前的红羽比公鸟的羽色暗,面颊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头顶则有一点绿色,而公鸟的红羽为鲜红色,面颊纯白色,头顶红色无绿色参杂,野外数量稳定,全世界约共超过50万只,有3种亚种。
>\DK Nz[
体长:约30-33cm(12-13吋)
KFa2s?15
分布:东玫瑰鹦鹉分布在澳洲的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及邻近的一些小岛内。
E d&
整体概述:
#2rgrQ
东玫瑰鹦鹉喜爱栖息在开阔的林地、各种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边缘地带、草原、尤佳利树林、灌木丛、农地等,多是年雨量400公厘以上,海拔1250m以下的地区,一般成对或一小群约8至20只左右聚集活动,在繁殖期结束时到初春这段时间偶尔可见较大群的聚集,常与深红玫瑰鹦鹉(红草, Crimson Rosella)、苍头玫瑰鹦鹉(褪草,Pale-headed Rosella) 以及红腰鹦鹉(美声,Red-rumped Parakeet)聚集;种子、浆果、谷物、水果、花朵、花密、昆虫等是牠们的主要食物,牠们会在树上与地上觅食,有时会到农田或果园觅食,而造成农民的严重损失,繁殖期通常在7-3月间, 主要筑巢于树洞中,尤其喜爱尤佳利树,但也常筑巢于篱笆上、电线杆上、兔子的洞穴、白蚁洞与食蜂兽的洞穴中,一旦筑巢,公鸟会尽力保护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窝约有4-6颗卵孵化期约需18天,母鸟独自孵雏,一天离巢2-3次让公鸟喂食,幼鸟孵出后前10天由母鸟独自喂食,之后公鸟也会帮忙喂食雏鸟,幼鸟约33天后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会离巢;笼养的东玫瑰鹦鹉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强壮, 也会变的十分活泼有活力,喜爱洗澡,最好能为牠们作定期的驱虫, 提供小树枝或玩具供牠们啃咬,东玫瑰鹦鹉有一些不常见的变种,可惜数量不多。 (左为变种东玫瑰鹦鹉 )
A.E|1s
繁殖:
1r~ !%TQ
繁殖难度不高,东玫瑰鹦鹉是十分多产的种类,繁殖期间公鸟有侵略性,幼鸟孵出后若要观察巢内情况,最好等亲鸟不在巢内时再观察,母鸟一窝约产3-7颗蛋,约19-21天后孵化,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若是幼鸟羽毛长成后还没离巢或饲主未移出巢外会受公鸟的攻击。
? aKd0`L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红玫瑰鹦鹉 (Crimson Rosella) It,IWBTL^
 
|h$>T}Q0
在台湾国内的市场上,深红玫瑰鹦鹉(红草)是常见的玫瑰鹦鹉,羽色十分美丽鲜艳,深红玫瑰鹦鹉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栏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公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有3种亚种。
[Rv)GW
体长:约32-37cm(12.5-14.5吋)
HenR6*uQ
分布:分布在澳洲东方的海岸区,主要栖息在东南部新南威尔斯与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及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洲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
X/y`z^
整体概述:
Hb0!wbaOG
深红玫瑰鹦鹉约在1873时首次进入欧洲,1874首次在欧洲繁殖成功,之后这些美丽的澳洲鹦鹉才逐渐普遍;牠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公厘的森林中发现牠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野外的深红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偶尔会与东玫瑰鹦鹉聚集在一起,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公鸟会靠近母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公鸟会有喂食母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颗蛋,孵化期约21天,公鸟一天喂食母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公鸟是否对母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
"+QH9&%)
繁殖:
"xa
繁殖难度不高,深红玫瑰鹦鹉有时会有拔羽的症状出现,也会拔幼鸟的羽毛,所以不宜让幼鸟待在巢内过久,一发现幼鸟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马上移出巢外手养,繁殖期间公鸟会追着母鸟跑,由于体型大,巢箱要够深(约60cm),一窝产5-8颗卵,孵化期约21天,幼鸟约在35天左右时羽毛长成。
T^ mzk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速鹦鹉 (Swift Parrot) wn^M@q x?0
 
gn<3tGT8-
快速鹦鹉(电报)因行动迅速敏捷而得名,饲养照顾上较一般草科鹦鹉来的容易,生命力也较强韧,叫声清脆不吵杂,是十分活泼种类,且价位也不高,是除了一般澳洲长尾鹦鹉外不错的选择,在野外,快速鹦鹉的食物与吸蜜鹦鹉很类似,母鸟的羽色较公鸟深,较呈暗色,面部的红色也较稀疏。
EV=V[dfG
体长:25cm(9.8吋)         
,%v^S ;8
分布:分布在澳洲东南部,即维多利亚与新南威尔斯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及贝斯海峡上的弗里克斯群岛。
c m0!#@
整体概述:
<<.MVI
由于所居住的森林遭严重的开发,捕捉贩售一直没间断,加上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常因食用农作物而遭农民捕杀,虽然有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快速鹦鹉的数量已日渐稀少,也是澳洲珍稀的鹦鹉种类之一,快速鹦鹉有迁徙的习惯,常往返澳洲本土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通常会在冬天时迁徙至澳洲东南部过冬,且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中部与南部;栖息在森林、尤佳利树林、镇上、草地及有花木的开阔地区,常敏捷快速地活跃在枝头间,主要在树木的顶端枝头间活动,经常以身体倒挂的方式吸食花蜜,只有在喝水时才会到地面上,牠们许多的习惯、饮食都很类似于吸蜜鹦鹉,连刷舌状的构造都一样,可以如吸蜜鹦鹉般地吸食花蜜,昆虫、水果、浆果、种子及许多植物都是牠们的主要的食物,繁殖期在9月底至1 月初,约于10-11月时会下蛋,一窝产3-5颗蛋,母鸟独立孵雏,早上与傍晚各会离巢一次让公鸟喂食,孵化期约20天,雏鸟需60天羽毛长成;以笼养鸟来说,快速鹦鹉是不错选择,声音清亮不吵人,进入新环境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与饲主,适应期间不会敏感与不安,之后即十分健壮,喜爱洗澡,最好能定期提供一些无毒、有嫩芽与花苞的树枝供其啃食,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牠们的数量在澳洲是相当受威胁的,现今澳洲总数量应不超过1300对。
0NE55 J
繁殖:
u{p[*EW3Jb
由于在台湾市场上数量不多,所以繁殖成果与幼鸟不常见,然而难度并不高,可以群养繁殖,不过还是成对繁殖效果较好,窝卵数约为3-5颗,孵化期约20天,5-6周后羽毛长成,之后经过3-4星期幼鸟即会离巢独立行动。
j=teHIM.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00: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主鹦鹉 (Princess Parrot) |8eRykH
5{+4oEY'
在所有的澳洲长尾鹦鹉中公主鹦鹉是 外表最优雅娇柔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牠们不害羞,喜爱亲近主人,尤其是手养的幼鸟,在台湾牠们的售价不高,一些美丽的变种价位则较高,公鸟的尾羽通常比母鸟长6-8cm,头顶的蓝羽颜色较亮,在主要飞行羽的第三根尾端也较突出,而母鸟的背部、头部、腰部的蓝色部分较稀疏;国际间的圈养数量很多,但野外的数量已愈来愈少,主要归因于栖息地的破坏与开发,还有人为捕捉的行为,受澳洲当地的法律保护,主要变种有蓝化、黄化与白化3种。
T 9CF<{
体长:45cm(17.7 吋)
5NBC!1Ap
分布:澳洲中西部的内陆地区,而牠们分布范围包含了世界上第2大的沙漠地区。
aorX#Oz L
整体概述:
Ug9U2qs`5`
在野外公主鹦鹉是迁徙性很强的鹦鹉,栖息在沙漠地区中,因食物的充足与否而经常有迁徙的行为,牠们会单独、成对或 一小群约15只左右活动,偶尔会较多数量聚集,常在地上觅食,食物包括草类种子、花蜜、水果、浆果、花朵等,繁殖季节在9-1月间,或其它有下雨的季节,有时会集体筑巢,求偶仪式十分吵杂及活泼,公鸟会竖起冠羽,张开尾羽地摆动身体,喜爱筑巢在河流边尤佳利树的树洞中,一次约产下4-6颗蛋,孵化期约21天,5-6周后幼鸟羽毛长成,之后全家均会离开所居住的巢穴;人工饲养的公主鹦鹉不会吵闹,刚进入新环境时不会害羞,能很快地适应饲主及环境,爱到地面上活动,易感染眼疾,尤其在湿热的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眼疾的工作之一,饲主最好也能替牠们做定期的体内除虫,公主鹦鹉一旦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健康强壮。
:B?-F a'
繁殖:
sQRV6,
公鸟在繁殖期间比较吵杂,可以群养繁殖,母鸟通常比公鸟快成熟,所使用的巢箱深度至少60-65cm, 一窝约产3-6颗蛋,约需18至20天孵化,幼鸟在4-5周时羽毛长成,在6-7周大的时候幼鸟会离巢独立行动 ,而在牠们8至9个月大时两性外表上的差异会慢慢地出现。
<}GG9w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13976351999    站长联系QQ:713767   
站长微信:13976351999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pet86.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宠物论坛

GMT+8, 2025-4-20 15:50 , Processed in 0.0140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海南犬业协会

© 2001-2020 中国宠物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