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宠物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0|回复: 0

另一种的真菌性病原感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 00: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另一种的真菌性病原感染

则多出现于体表、各鳍基部或末端,以及具有明显开放性伤口等相关部位。这种出现于体表或鳍部的水霉感染,多半在外型上呈现棉絮或绵团状,同时多先会以单一或局部的区域出现,然后逐渐扩散。造成个体于体表或各鳍感染水霉的主要原因有二,一为个体久处于低温的环境中,另一则为个体在因捞捕、捉取、竞争或打斗的过程中,因体表出现明显的开放性伤口,而导致病原趁隙而入并造成相关伤害的二次性感染。初期症状看似轻微,多仅有突出的白点或棉絮状构造,然而如果放任不加治疗,不但霉菌感染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同时还多会造成病灶部位周围的溃烂与组织坏死,甚至引发相关的烂鳍、烂尾、出血性溃疡或是坏疽现象。

对于鳃霉症或出现于体表感染水霉的相关处理,前者由于病原直接对个体的代谢系统进行损害,因此在一旦发现后,必须立即的加以治疗;而后者则因为对个体的伤害不如前者,虽说饲养者可藉由提升环境温度或隔离罹病个体的缓和疗法,进行相关处理,但是却不代表对于这种在病情变化上较显缓慢的相关感染疾病,可以采以放任或掉以轻心的态度。对于鳃霉症的处理,建议可以使用市售专门用以治疗个体罹患鳃霉或烂塞病症的相关药剂,当然也可以使用诸如优碘、BKC或是海亚敏(Hyamine)等药剂进行处理;不过在自行以药剂处理时,除须留意剂量的安全范围与药剂本身所具有的毒性以外,也须针对部分对特定药剂呈现敏感的物种多加注意;一般而言以优碘处理鳃霉病,建议使用剂量为0.1~0.2 ppm,而四级胺中的BKC或是海亚敏(Hyamine),则分别建议使用0.5~1 ppm,进行相关的药浴处理。而对于出现于体表的水霉症感染,多建议使用甲基蓝或硫酸铜进行药浴处理;前者为一种具有深沉蓝色的染剂,遇光具分解性,而后者对于脊椎动物则多具有明显毒性。因此在投用剂量的使用上,前者多以无光照、移除造景物与水生植栽,伴随加强打气及提升水温的环境状况下,以2~5 ppm进行药浴。至于硫酸铜则多建议仅以0.2~0.5 ppm的剂量,进行短时间的药浴,并在重复投药时必须进行适当比例的流加水,以免造成药性浓度的明显累积,进而对于饲养生物造成伤害。

寄生虫(Parasites)感染

在湖产慈鲷容易感染的寄生虫疾病中,白点病算是发生机率最高,同时也最被一般饲养者所了解认识的。然而相当矛盾的,却是多数饲养者往往轻忽了白点原虫对于慈鲷的伤害,总认为多数种类的湖产慈鲷体质强健,因而在病程中错失了在感染初期的治疗时机,而让个体承受不少的伤害与损失。

发生于湖产慈鲷的白点病

主要是受到白点原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感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分别发生于淡水鱼与海水鱼的白点病,虽然在罹病个体的外部病症十分相似,不过感染原却截然不同(感染海水鱼的白点纤毛虫为Cryptocaryon irritans)。发生于淡水观赏鱼中的白点病,简称为Ich,是一种好发于季节更换与水温不稳定环境下的寄生虫感染病症。白点虫的虫体呈卵圆形,以不经染色的普通镜检观察,便可分别于感染个体的鳍膜与鳃丝上,轻易见到呈现马蹄型状核的白点原虫。白点原虫主要寄生于鱼体的体表、鳍膜以及鳃间,除会造成搔痒难耐,促使个体偶尔向触电般地抖动体干或各鳍,或不断以身体摩擦砂层与粗糙的岩石表面外,大量寄生于鳃部的虫体,也在不断损耗个体营养吸收的同时,不断地刺激鳃部分泌黏液;而这层大量分泌并包覆于鳃丝表面的黏液,正巧阻挡了新鲜水体与鳃丝中微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的效率,而这也是为何多数感染白点病的罹病个体,在呼吸速率上总显得异常频繁,然而相对的活力却不见有任何增加。

以往对于湖产慈鲷或其它淡水观赏鱼感染白点病时,最直接地处理方式便是在升高水温的同时,添加具有杀灭虫体能力的甲基蓝(methyl blue)溶液;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上,却会发现甲基蓝不但会造成明显的染色干扰,同时随光照而逐渐衰退的药效,与无法长时间针对虫体与休眠卵进行杀灭能力的缺点,也让甲基蓝在使用上益显窒碍难行。

其实要杜绝白点病的相关传播与感染,鱼只在入缸前的检疫管理,以及避免来源不明或不洁的水体进入饲养环境,是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其次则是避免环境中过于明显的温度变化,以及常保水中含氮废物浓度与悬浮颗粒在标准以下。而一旦发现饲养鱼只出现不规则的抖动各鳍、扭动体干、左右胸鳍及两侧鳃盖不对称的开阖,或是常于岩石或底砂有摩擦身体的现象,甚至是在眼球周围、各鳍鳍膜与体表出现白色斑点时,便应即刻采取相关治疗工作。如发现鱼只﹐便应及早治疗。如果个体罹病情况尚不严重,建议最好能在供应充足溶氧的前提下,提高水温至28~30℃,并维持环境水温保持在较一般饲养条件稍高的稳定状态,如此持续5~7天,除可有效促使虫体自宿主脱落拨离外,同时也可有效杀灭存在于水体、体砂或滤材中的休眠卵(cyst)。而在提高温度的同时,最好也能以循环量较大的过滤装置,搭配孔隙较为致密的滤材重复循环过滤,藉以将自宿主体表脱落,并短暂悬浮于水层中的虫体与休眠卵。

而针对饲养个体感染白点病时,较为主动的管理策略则是藉由适当药物,或是诸如臭氧(ozone;O3)与紫外线等不同的消毒及灭菌装置,作为治疗与健康管理的相关操作。不过必须要提醒的,是饲养者应该依据个体当时的健康状态,进行适当方式的治疗管理,避免过于刺激或明显伤害的药剂种类、剂量甚至操作方式,让个体在已因感染疾病而呈现虚弱之际,又必须承受另一次来自于治疗过程中的明显刺激。

鞭毛虫(flagellate)

也是湖产慈鲷在饲养过程中,经常会感染的寄生虫病原。这些必须以染色及显微镜观察的微细病原,不但会依据种类与宿主特性,分别寄生于鳃部、鳍部与体表,同时偶尔也会伴随其它原生动物或细菌,造成让宿主在健康状态上更加难堪,且让饲养者在治疗管理上更显棘手的二次性感染。

造成鳃部感染的相关症状上

受到大量鞭毛虫寄生的宿主,鳃部不但呈现失去光泽的暗红色泽,在鳃丝边缘有大量色呈乳黄或白的腥臭粘液堆积,同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鳃部也会逐渐出现血栓、肿大与溃烂等病症。而主要发生于各鳍基部的相关感染,则会造成相关部位周围粘液大量分泌、鳍膜溃烂并偶尔出现大小不一的脓包。至于造成体表皮肤的感染,不但在局部会出现稍微突出的红斑、粘液增多、皮肤因微血管末稍扩张而出现明显血丝,同时多导致体侧皮肤变红,并容易并发二次性感染之细菌性病害,甚至导致鳞片脱落及皮肤溃烂等症状;而针对严重罹病的个体,则多并发肠炎或出血性溃疡,并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死亡。

鞭毛虫的相关感染症状

不但偶见于一般业余爱好者的饲养环境,同时也常成为慈鲷繁殖场主要的寄生虫性感染疾病。因微细藻类密度过高导致的水色过浓、富含有机质而造成的环境优养,甚至是水中存在大量因生物尸体或残饵所形成的悬浮颗粒,皆有可能成为滋养环境病原,并造成相关疾病感染与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相关疾病治疗与管理上,除应针对水质与过滤循环系统,定期进行测定、清洁与相关评估工作,同时也须针对新进个体,特别是一些来自于户外繁养殖培育的个体,也应彻底做好与健康管理相关的检疫工作。而如果不幸相关疾病在饲养环境中发生,则应同时针对水体、硬件环境与饲养个体进行药浴;一般较被推荐用于杀灭鞭毛虫的药剂,除了针对特定病原进行杀灭或疾病治疗的市售药品外,饲养者也可采用福尔马林(24~30%的甲醛溶液),以适当浓度在无光环境下进行药浴。

而除了发生于鳃腔或体表外部的相关感染外,于蝴蝶(Tropheus spp.)、狐狸(Goby Cichlid)或龙王鲷(Pterochromis spp.)等以刮取岩石表面生物薄层或微细藻类为主要食物的特定慈鲷种类而言,也很容易于消化道中,发现近似线虫、钩虫或六鞭毛虫(Hexamita;Octomitus)等相关寄生虫感染。受感染的个体会出现活力与食欲降低、腹部凹陷及不时抖动或窜游等现象,而随着虫体不断吸收个体体液与持续增殖,则多会导致个体出现肠前段明显积水、肝脏萎缩、因胆道闭锁阻塞导致的胆囊肿大,而大量聚集于肠道中段的虫体,却又会导致肠后段出现萎缩、出血甚至糜烂等现象。而针对这种发生于特定鱼种消化道中的寄生虫感染,建议最好能针对新进个体进行彻底的驱虫处理;格外是一些直接自湖域采集的野生个体,或是长时间于户外环境培养的个体,都是感染消化道寄生虫的高危险群。

非病原性疾病

所谓的非病原性感染疾病(non-pathogen infection disease;NPID),所指的便是当个体生理出现明显障害时,但却并无显著的病原生物影响;而经常造成湖产慈鲷于饲养过程中,出现非病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以因雄性荷尔蒙摄取过多所导致的代谢障碍,及因长期投喂单一性饵料所造成的营养失衡最为常见。 对于绝大多数种类的湖产慈鲷而言,其华丽动人的体色多半仅出现于雄性个体,同时也仅有在个体进入生殖成熟阶段时,才会循序渐进的缓缓呈现。不过这种特殊的体色表现,显然无法满足观赏鱼市场中的实际需求;且仅出现于雄性个体的艳丽体色,也明显地增加了繁殖场在培育个体时的相关成本。因此在早些年前,便有繁殖者在培育个体的过程中,将俗称为甲基或皇冠甲基的雄性素,便是生殖生理中所称的睪固酮(testosterone),以混入饲料的方式,投予育成阶段的个体,并藉由食物摄取的方式,让这些成分直接进入个体体内。这些固醇类的雄性素,即便是相当微量的剂量,便足以在短时间内将个体的内分泌生理,导引至成熟雄性的表现阶段,因此不但原本在性别分化上为雌性的个体,会有类似于雄性的体色、外型甚至是行为表现,同时部份仍处于亚成阶段(sub-adult stage)的个体,也会在行为及色彩上表现出极不协调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好像是一个正在读幼儿园的孩童,却有着宽阔肩膀、发达肌肉、低沉嗓音甚至明显胡须般的怪异。

这些持续接受高剂量荷尔蒙投喂的个体

虽然在色彩及型态上被赋予了极高的观赏价值,然而其对于个体在生理上的明显破坏,却是少人留意的。首先这些在体内有明显雄性素堆积的个体,多半会呈现旺盛的活力,相对而言,个体的食欲与消化能力则会渐转低下;而在充分表现成熟雄性个体行为的意念下,也会让个体展现分外的竞争性、排斥性甚至攻击性。不过这种在活力上的显著增加,却并非代表个体全部生理状态获得提升,相反的,个体在运送或对于适应环境的能力上,却多呈现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因此部分曾以荷尔蒙处理的个体,一旦当水质环境发生些微的变化,或是以正常的包装运送处理,经常会导致相当明显的死亡情况。此外那些因接受雄性素刺激而在外部特征及行为上,显现伪雄状态的雌性,也会因为肝脏功能早已受到损害,而就算是停止荷尔蒙相关投喂一段明显的时间后,仍不具有繁殖的能力。

而经常出现于湖产慈鲷中的另一种非病原性疾病,则为因持续投喂单一饵料所造成的营养失衡。其实对于多数饲养于水族箱中的坦干依喀湖慈鲷而言,不论使用天然活饵或生饵投喂,或是因为部分原因仅以配合饲料供食,其实在能量的获取上都显足够;不过若要以营养观点看来,由于饲养者多由自身的方便性,进行投喂管理上的相关考量,因此经常见到许多自诩为玩家的人士,多忽略了个体对于不同营养来源的迫切需要,而仅以单一性饵料持续给饵,自然在时间的累积下,造成个体于生理上出现障害。

格外是一些诸如蝴蝶(Tropheus spp.)、龙王鲷(Pterochromis spp.)、狐狸(Goby Cichlid)或羽鳍鲷(Featherfin Cichlid)等种类,牠们宽阔的口裂,以及密布于上下颚边缘的细腻齿列,往往会误导饲养者投喂错误的饵料种类,甚至仅以单一性的饵料投喂;因此时可见到部份个体发生肠水肿、腹水或是营养失衡等现象。而对于部分在摄食偏好上呈现动物食性(carnivorous)的种类,则多因维他命与矿物质缺乏,而出现脱颚或错颚等表现于外的明显畸形。 为了避免个体出现如此的营养性疾病,建议最好能以个体口裂大小及摄食能力优劣为前提,选择性质、大小与种类适当的饵料组成,同时针对个体的营养需求与摄食偏好,调配适当来源与比例的食物组成。避免长时间投喂单一性组成或品质不佳的劣质饵料,往往是避免个体发生营养性疾病的不二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13976351999    站长联系QQ:713767   
站长微信:13976351999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pet86.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宠物论坛

GMT+8, 2025-4-20 19:49 , Processed in 0.0108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海南犬业协会

© 2001-2020 中国宠物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