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摘要: 一到冬季,东北便是一派冰雪妆容,大冷天可不要在屋里窝着,冰雪世界也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如说拉爬犁、抽冰猴。 为什么叫爬犁?因为这种工具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犁杖”,可能古人是受了“犁杖"形式的启发。“爬” ...
一到冬季,东北便是一派冰雪妆容,大冷天可不要在屋里窝着,冰雪世界也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如说拉爬犁、抽冰猴。
|
为什么叫爬犁?因为这种工具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犁杖”,可能古人是受了“犁杖"形式的启发。“爬”,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远远看去像在地上爬,所以称之为爬犁,既准确又形象。
过去,东北各民族在户外活动主要靠爬犁。爬犁是生活在东北冰雪世界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东北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冰雪期,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特大,往往填没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引。 悠久历史: 拉爬犁在东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元代,忽必烈在黑龙江下游设置了15个狗站,专事交通。每一狗站有20户站民,养狗200只,爬犁也在40辆左右。据史载,其“狗车形如船,以数十狗曳之,往来递送……止可冰雪上行”。在漫长的冬天,这条川流不息的交通线,负担着过往军政官差、客旅的食宿和运送,也负担着文化的交融与传播。自元代至明清,这条洁白的冰雪文化栈道,迎着文化迥异的各族移民、匠人、流放者、探险家,从黑龙江口至库页岛、至堪察加半岛、至贝加尔湖以西、直至欧洲大陆,不时出现狗拉爬犁送来的东方人和华夏的古老文明。 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侨居哈尔滨的俄国人家家都自备一两副爬犁,那时冬季的雪很大,也不易化,俄罗斯妇女或用爬犁载着儿童在街上行走,或拉着一些别的日用品,也有成群的俄罗斯少男少女,于岗坡下坎之处,乘着爬犁滑雪玩,很有趣味,给严寒的冬季,带来一番生机。 童趣记忆: 在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的年代里,松嫩平原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天温度降到摄氏零下二、三十度,乡村、田野几乎看不到马达突突响的机动车,看到的是少得可怜的几辆马拉胶轮车,而更多的则是一副副爬犁,在畜力、人力的拉动下在茫茫雪原上穿行驰骋。尤其狗拉爬犁显得十分抢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配备1?2副大小不一的爬犁,因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方便易行,成为农户最实用的交通工具。同时,拉爬犁也成为那个年代的小孩子一项非常快乐的冬季游戏。 “那时我家就有两副爬犁,较小的那副是父亲特意为我和弟弟滑冰、滑雪玩的。在木工刘师傅的帮助下父亲从生产队找来一块松木截成两个2尺长、2寸宽的方木做爬犁脚,将前头锯成斜面,以减小滑行阻力,上面钉上三块木板,再在爬犁脚上分别钉上一根铁丝,简易的爬犁就算做成了。父亲又砍来两根一米左右长的柳条杆,分别在一头钉上一根磨得锋利的铁钉做钎子。每年的十一月大地封冻的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利用假日和放学后的时间来到冰面上,两脚站立在爬犁上,两手用力撑钎子,一下、两下,通过爬犁脚下的铁丝与冰面的摩擦,爬犁快速地飞滑起来,大家都不甘示弱赛着滑,看谁滑得快,滑得远。”早已成年的网友回想起小时候的拉爬犁仍觉得非常兴奋。 在冰上滑爬犁很刺激,是项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滑的时候两脚不仅要站稳,还要与两手撑钎搞好协调,一旦重心失控挨摔是家常便饭。 欢乐依旧: 现在随着交通日益发达,爬犁作为交通工具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爬犁并没有消失,它依然给大家带来快乐,带了欢笑。 冬天一到,在那在光亮如镜的冰面上,有许多供人游玩的爬犁在不停地穿梭着,有大人也有小孩子。小孩自然是欢心跳跃,大人坐上爬犁也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每天坐惯了椅子、沙发,坐爬犁的感觉还真是不一样,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冬天。 坐爬犁的人表情各异,有的估计是外地人,胆胆怯怯,紧握把手僵硬不动,有的大声吆喝,手足舞蹈前仰后合,还有一群人在冰面上比赛,看谁滑得快滑得远,人们喊声、叫声、嬉笑声汇成一片,好一热闹景象。 北方冰雪旅游日益兴盛,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南方人甚至是外国人前来感受千里冰封的独特魅力,而拉爬犁也构成了其中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在许多的景点,都有专门拉爬犁的工具和场地,大家可以在冰面上尽情玩耍,体验孩子般的快乐。 “小小冰嘎,两头尖,一条鞭子打着转;一转两转连三转,转来转去看不见。”知道这说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抽冰猴。 冰猴学名为冰陀螺,用木刻或铁车削而成,平顶、下尖,尖上有一小滑灯,整体呈锥状,是老少皆宜的冰雪上的玩具。把绳子绕在冰猴上,然后用力一拉,冰猴就在冰面或雪地上旋转起来,接着要用鞭子对它不停地抽打,使它在冰面或雪地上不停地转动,谁的冰猴转的时间越长,就表示谁的“功力”越深。 冰猴传说: 从前有一个艺人,领着一条狗和一只猴四处奔波卖艺,一年四季不管能不能挣着钱,老艺人都不让狗和猴饿着。挣不来钱时老艺人宁可自己断顿,也给狗和猴预备吃的。后来,老艺人一点点老了,挣的钱也越来越少了,猴子和狗也跟着经常断顿。一天,走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们仨每人只剩下一份吃的东西了。 这天夜里,猴子偷偷爬起来,把剩下的三份食物都吃了。第二天早上,老艺人见没了吃的,急得团团转,猴子就主动上前揭老底,说是狗偷吃了主人的食物。老艺人一气之下抡起鞭子就抽。狗被打得团团转,眼泪直流,连连叫:“我没吃!我没吃!苦哇!苦哇!”猴子不但不上前拉架,还在一旁加油。老艺人手狠,一下子把狗的眼睛抽坏了。至今狗的眼角上还有那么一点黑道,就是老艺人给抽的。 后来,吃的东西越来越没有了,猴子有一天趁老艺人睡觉之机,想:“干脆把主人吃了行了!”它刚要下口,忠实的狗立刻跳起来保护主人。主人这才知道,先前对狗的毒打是错误的。怎么逞罚猴呢?老艺人就把猴绑在爬犁上,走到哪儿也不松开它。至今猴的屁股还是红的,就是当年磨的。后来,猴终于跳着逃跑了。老艺人为了解恨,就用木头刻了一个猴头,每天用鞭子抽,一来二去,就变成了“冰猴”玩具。 比赛竞技:
冰猴,一项民间艺术的化身,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老少皆宜。抽冰猴既可娱乐,又可以强身健体。有些人爱玩抽冰猴是喜欢静静地听着冰猴发出的嗡嗡响声,也有的喜欢看冰猴在雪地上跑来跑去,享受其中的无尽乐趣。 这种玩具,一开始就产生于冰雪文化之中,因为专门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玩,木陀螺在冰雪上也发滑,所以是典型的冰雪文化。后来,这种玩具太好玩了,于是人们就在木头疙瘩尖尖的底上按上一个滚珠,这样在夏天平光的土面上也可抽着玩了。可是冰猴----陀螺的诞生,却实实在在起源于关东的冰雪文化之中,是人们的智慧和爱憎的记载。 如今,抽冰猴已进入了比赛和竞技的行列,在冬季可以组织抽冰猴比赛,在相同时间里,看谁的陀螺旋转的时间长,转的好不停下来,谁就是第一。每年的冰雪节,长春的冰上陀螺比赛活动都十分的激烈和火热,组织几十、几百人在冰天雪地里比赛,真是一种奇特的景观。 乐趣无穷: 在光洁的冰面上,到处都能看到抽冰猴的身影,鞭子抽打起来的声音,冰猴在冰面上转动的嗡嗡声,大家追逐冰猴转动的嬉闹声,别有一番冬日热闹场景。这其中有很多小孩子,还有成年人,甚至还有一些老年人。 邓洪熙老人是个奔六十岁的人了,从八九岁开始抽冰猴,他还和老朋友组织抽冰猴比赛。“冰还没冻实的时候,我就经常来看看,总是盼着冰早点冻实了,我们好上冰。就这样我们也没闲着,在家把冰猴都修一修。” 说着话,老邓把自己的冰猴兜给拎了过来,往冰上一倒,大大小小二十来个冰猴散落在冰面上,其中有三个冰猴特别大,直径足有10厘米,高也有20多厘米。“这都是我自己做的,这上面是木头的,底下嵌的是车珠子,看着好玩吧?你再看看这个。”老邓从裤子兜里掏出一个小塑料盒,打开小盒,里面竟然是三个袖珍的冰猴,每个冰猴只有大人的小手指头大小。老邓从冰面上拣起一个最大的冰猴,用一条两米多长的鞭子缠上,左手按住冰猴,右手用力一拉,冰猴就转了起来,“别小瞧了这个,抽冰猴也是个技术活儿。”老邓说,抽冰猴不要太使劲,轻轻地往下面的尖上抽。 老邓从塑料盒里拿出一个最小的冰猴,放在冰面上,用一条30厘米长的鞭子,抽着抽着,这小冰猴就转了起来,“别管它大小,咱照样玩得转。”这里年龄最大的就属84岁的赵大爷了,岁数大,抽的冰猴也特殊,是铁制的,怎么不沉呢?原来里面是空心的,在冰猴的一旁有个小口,抽快了就发出嗡嗡的响声。 冬日的冰雪世界里,老年人和孩子一般享受着抽冰猴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