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宠物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36|回复: 23

爱猫,就该懂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5 1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与猫咪生活的日子越长,人们就会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疑问,如“这小家伙到底在想什么呢?”、“猫喉咙为何会发出咕噜的声响?”、“猫会体谅主人的想法吗?”、“是否存在猫语?”……
本书从3万多份网上调查中精选出了50个爱猫人最关注的问题,由行为专家加藤由子一一作答,并汇集成书,让你更懂猫、爱猫。
爱猫.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1: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Part1身体疑问/1

01猫咪可以活到多少岁?/2

02猫咪为何能够身轻如燕?/6

03猫嗓子里发出咕噜咕噜声的原理?/10

04为何三色的雄性猫不多见?/14

05猫咪分得清颜色吗?/18

06猫咪不喜欢别人碰它的肉垫么?/22

07猫咪的胡须有什么作用?/26

08猫咪的能分辨味道吗?/30

09猫咪为什么不嚼而是直接吞咽?/34

10母猫能够跟多只公猫同时受精?/38

Part2行为疑问/41

11猫咪多大才会捉老鼠?/42

12猫咪为什么总是那么困呢?/46

13猫咪为什么要洗脸?/50

14猫咪为什么会有夜间集会?/54

15猫咪为什么闻过气味后将嘴半开?/58

16猫咪为什么总想钻到狭窄的箱子里?/60

17猫咪为什么喜欢蹭东西?/62

18猫咪为何想与主人一起洗澡或上厕所?/66

19猫咪临死的时候,真的会悄然离去吗?/70

20猫咪为何会在半夜的时候吵闹?/72

Part3心理疑问/75

21猫咪会体谅我们的心情吗?/76

22猫咪为何没有与狗一样的记忆力?/78

23存在猫语吗?/82

24为何猫咪会“恋家”?/88

25猫咪将老鼠或小鸟带回来当作礼物么?/92

26猫咪能认出自己的亲人么?/96

27猫咪也有对手意识吗?/100

28猫咪会像狗一样去理解一家之主吗?/104

29为什么猫咪会在饭上埋沙子呢?/108

30猫咪为什么会用力敲打东西?/112

Part4饲养疑问/115

31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猫的?/116

32怎样处理好猫咪脱落的毛呢?/120

33室内饲养的猫幸福吗?/124

34能治好猫咪爱咬东西的毛病吗?/128

35猫咪喜欢怎么玩?/132

36怎样才能使自家的猫在打架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138

37绝育手术和避孕手术会不会违背自然规律?/140

38能制止猫咪磨爪子吗?/144

39能防止猫咪偷嘴吗?/148

40罐头和干粮,哪个更好?/152

41猫咪为什么如此可爱呢?/156

42同时饲养几只猫的诀窍是什么?/160

43需要给猫咪使用香波吗?/164

44管教好猫的诀窍是什么?/168

45猫咪不喜欢别人抱怎么办?/172

46把猫咪单独留在家里,它能坚持几天呢?/176

47猫会把疾病传染给人吗?/180

Part5不养猫的人的疑问/185

48为什么人类的生活需要狗和猫呢?/186

49为什么有人会将猫放养而丝毫不考虑别人呢?/188

50能用塑料瓶把猫赶走吗?/19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1: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01 猫咪可以活到多少岁?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动物的寿命一般都跟体型大小有关,体型大的就活得时间长,体型小的就活得时间短。比如说,最大的哺乳类动物蓝鲸的寿命约为110岁,大象的寿命长达60岁,老鼠的寿命就只有2~3岁。不过,这些都是在“没有重大事故、饥饿发生,生活环境相对健康”前提下的寿命。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存在的危险很多,并且,体型小的动物很有可能会被当作猎物吃掉,也就没法活那么长了。

据说猫能活15年左右,不过这也是在“没有任何重大事故、饥饿发生,生活环境相对健康”的前提下。那些没有主人饲养的野猫,往往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而且很容易遭遇事故,所以很多会因生病或受伤而过早地死去。这跟野生动物的情况极具相似性。实际上,大多数的野猫在出生后的5年内就死去了。只有那些由人类来饲养,在安全与食物方面都得到充分保障的猫才有可能生存15年左右。

而到了现代,即便是活到20岁以上的猫也不在少数了。这是由于为猫咪提供营养均衡的猫粮,不让猫咪出门,在家就能喂养好猫咪的主人越来越多。不管是什么样的疾病,主人都能将猫咪送到动物医院接受诊治,这也是猫得以长寿的一个重大原因。吉尼斯纪录显示,最长寿的猫活到了34岁。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都应该有两种寿命 原本的寿命与环境影响下的寿命。在文明发展了的前提下,粮食得到了保障、医疗手段越来越发达,我们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延长,同样的道理,家养的猫在人类喂养文明的恩惠下,它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了。

猫的发育阶段与人的年龄对比

猫的寿命为15年左右。也就是说当猫7、8岁的时候,已然进入中老年时期了。猫粮上标有“7岁以上食用”的字样,但是“年纪大了以后还跟年轻时吃一样的东西的话,就会担心会不会得生活习惯病”。猫的营养学跟人类一样,处于日新月异的进步中。

或许有人会想了:“如果说7、8岁就到中老年了,那么猫咪到底几岁时成年呢?”所谓“成年”就是到了基本的性成熟期,所以猫咪性成熟之后,就可以认为其“已经成年”了。猫的性成熟大概开始于出生后的1年左右。跟人类一样,也有早熟的猫跟“晚熟”的猫,但大多数都是在出生后的10~13个月开始成熟。这个时期,体型也会长到成年猫的大小。

那么,成年之前的“童年时代”又是怎样的呢?比方说,猫咪出生一个月,相当于人几岁的时候呢?对此,有一个将各自成长阶段作对比的方法。

首先,猫咪开始长乳牙大概是在出生后的2~3个星期,人开始长乳牙是在出生后的6~8个月的时候。所以,猫咪出生后的2~3个星期就相当于人出生后的6~8个月。猫要到出生后一个月的时候乳牙才全都长成,而人要到两岁半。猫要到出生后6个月的时候才能长全永久牙,而人要到12岁。这些也都可以看做是各自的相对同等年龄。这样将各自的发育阶段进行了对比之后,就能看出点头绪了。

性成熟之后的阶段也能根据各自的寿命来做出简单的计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02 猫咪为何能够身轻如燕?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有着超人的弹跳力,杂技演员般柔软的身材,周围稍有动静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过去。猫咪这些令忍者都汗颜的特技动作,完全是托了由极富弹性力的韧带联结而起的骨骼,以及能够像弹簧一样伸缩的肌肉的福。再加上良好的平衡感,有着如此的发达运动神经的猫咪,可谓是动物世界中的佼佼者。

猫为何会拥有如此完美的身体呢?那是因为猫咪都是单独生活者。要想靠一个人的力量就成功捕获到猎物,必须要有比拼死抵抗的猎物更强大的运动能力。同时,当逃脱想要捕捉自己的对手之魔掌时,需要能够飞跃到高地,穿过狭窄地方的运动能力。反过来说,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猫咪就无法生存,也就不会留下子孙后代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猫咪们都是“奥林匹克运动高手”的后代。这就是所谓的“进化”。

猫咪光利用后腿的弹跳力,就能轻松地跳到高度为一米的地方。将柔韧的背骨弯曲成弓形,后腿弹跳的同时将背骨弯曲,就能如同弹簧一般,嗖的一声就飞跃到了高处。受到一点小惊吓后,猫能一下子就跳起来,但真正受到惊吓的时候,它能一下子窜到门楣上。

如果有将讨人嫌的猫装入布袋经验的人,一定知道猫咪的身体有多柔软,活动是多么的自如。当你将手伸向处于惊慌状态的猫咪时,就会知道它能多么迅速地伸出爪子乱抓一气,知道狂咬之际它的下巴是多么的有力,知道它能用尽你无法想象的力量逃脱掉。即便是一只平常总是在发呆的猫,也隐藏着超凡的力量与技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03 猫咪身轻如燕的原因(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拥有柔软的身体以及半规管的合作

从高处跳下来的猫咪,能够在空中弯曲身子然后伸展开来,四脚平稳着地,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因为猫的半规管(位于耳朵深处感知平衡的器官)相当敏感,能够正确察知到身体的倾向。但是,光靠察知身体倾向也是无法平稳落地的,拥有柔软的身体,才能做到。

落地后的猫咪总是立刻回过头来,恢复到正常的位置。接着就是回转上半身,将前脚伸开,撑住地面,回转下半身,摆成落地的姿势。如果没有柔软的身体,这一瞬间的回转就无法完成。这是柔软的身体与敏感的半规管完美协作的结果。

那么,即便是掉下来,猫咪也不会受伤的高度又是多少呢?虽然无论多高跳下来,猫都能恢复姿势,但却敌不过落地时由加速度产生的冲击力。要想毫发无伤地落地,地面比较柔软的情况下,公寓的3楼就是极限了。

只是没有耐力

作为优秀运动员的猫咪,唯独缺少耐力,没法长时间地奔跑或长时间地做激烈运动。有爆发力却没有耐力,是因为只有肌肉的缘故。猫狩猎时,通常是等待埋伏在一旁,一旦猎物出现便一下子爆发出所积攒的力量,立刻将其杀死,所以拥有优秀的爆发力就足够了。通过爆发力能够从很高的地方一下子就跳下来逃走,因此耐力也就没多大的用途了。

轻抚或抱起猫咪时,它们立刻就会向你投来幸福的目光,并且嗓子里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作为爱猫人,你一定知道这就是猫咪们“高兴”时发出的声音吧。

然而,对于发出这种咕噜咕噜声响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是振动了喉头后再使通过的空气振动起来的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确,这跟猫咪在吸气与吐气的时候发出的咕噜声稍有区别。而且猫在停止呼吸的时候,这种咕噜声也就停止了。不管怎样,由于猫死了之后就无法发出这种咕噜咕噜的声音了,所以解剖学也帮不上忙。

我们所知道的是,小猫崽在喝足了奶,受到母猫的宠爱的时候,以及母猫在接近猫仔,给幼猫喂奶的时候,都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我们可以把这考虑成是幼猫将自己“很满足、很舒服”的心情传达给母猫,或者是母猫将自己“放心吧,没事”的心情传达给小猫仔。幼猫发出的咕噜咕噜声也可以理解为促进母猫“出奶”的声音。

家养的猫把主人当成了母猫,所以当被抱起,或被喂奶的时候,就会产生同样的心理,从而发出咕噜声。被当作幼猫一样来宠爱的猫会经常发出咕噜声。只要听到主人的呼唤声,即使是在睡梦中的猫都会发出咕噜声。这个时候如果再给其喂奶的话,甚至会像小猫崽那样,将两手交叉在一起,做“揉乳房”的姿势。

不高兴的时候也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另一方面,如果猫咪得了重病或者是不久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嗓子里也会发出咕噜声来。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一直都是个谜。但是最近,有人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是不是通过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就能提高自我治愈的能力呢?”

猫发出咕噜声的频率为20~50赫兹,这与提高动物骨质密度的振动频率是一样的。所以有人认为,是不是猫平日里就通过发出咕噜声来增强骨质密度,以达到防止受伤的目的呢?研究小组是这样考虑的:原本,猫是单独生活的动物,如果骨折了不能动弹,就无法狩猎,从而面临饿死的危机。哪怕是能让伤早点治愈也好,所以它从平常就通过发出咕噜声来锻炼骨质。如果是得了重病,或者不久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则会发出更大的咕噜声来尝试给自己做治疗。在人类发明的最新医疗手段中,就有在早期治疗骨折的过程中加入振动的“超声波骨折治疗”方法,跟这个是同一个原理。

狮子、猎豹这些其他的猫科动物跟猫一样,也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如果是群居动物的话,即便是受了伤,也会有同伴来照顾,但单独生活的动物就没那么幸运了。作为单独生活的肉食动物中的猫科动物来说,只能利用“咕噜咕噜治愈法”了。虽然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过着群居生活的动物,但一般都认为它们原本也是单独生活的,后来在进化的过程中才演变成了群居生活的动物。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从群体脱离出来,一个人在外流浪的雄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1: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04 为何三色的雄性猫不多见?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白底色上夹杂着黑色与茶色条纹的猫叫做三色猫,大部分的三色猫都是雌性的。因为从遗传学上来说,是生不出三色的雄性猫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搞清楚这点,必须要具备一些染色体、基因方面的知识。下面,就请读者忍受一下相对枯燥的内容,以便帮助理解。

猫的毛色是由基因决定的。这样的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身体的细胞都是由带着一个一个基因的染色体组成的。

染色体以两条一对的状态存在。猫有19对38条染色体,每条上都有很多个基因,带了大量的遗传信息。这19对染色体中,有1对性染色体,也就是决定雌雄的染色体。性染色体是XX的组合的话,就是雌性,如果是XY的话就是雄性。

我们从这儿才进入主题。能够形成茶色毛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X上。不过,对于基因来说,它分“显性”与“隐性”两种遗传信息。前者叫做优势基因,后者叫做劣势基因。形成茶色毛色的基因也分“形成茶色”的优势基因与“不能形成茶色”的劣势基因。而在猫身上,如果两个都是显性的话,就呈现茶色,如果两个都是隐性的话就呈现茶色以外的颜色,同时携带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情况下才会呈现三色。

终于要讲到结论了。要想同时带有显性、隐性两种基因,必须要是2条X染色体。雄性的猫只有一条X染色体,就不可能凑齐两种基因了。所以,不可能出现雄性的三色猫。

雄性三色猫没有繁殖能力

那么,从遗传学上看不可能存在的三色雄性猫是怎样生出来的呢?那是因为基因突变后产生了XXY的性染色体。因为有两个X染色体,所以有可能会同时带有跟茶色有关的显性、隐性两种基因。但是,由于Y染色体的存在,就变成了雄性。这才是雄性三色猫的真实面目。

体细胞是经过复制分裂而来的,但卵子与精子形成之时却是通过减数分裂而来的。原本成对的染色体一分为二,所以,卵子与精子都只有体细胞的一半 19条。交配后形成受精卵,精子与卵子再度融合,这时父体与母体的基因才混杂在了一起。

在进行减数分裂之时,出现了像XXY这样的奇数性染色体,显然不可能分裂成两条染色体,也就是说不可能形成正常的精子,所以雄性的三色猫不具备繁殖能力。

不过,也会偶尔存在拥有繁殖能力的三色雄性猫,它的性染色体是XXYY。因为有两个X,所以可能是三色。XXYY是偶数,所以能够进行减数分裂。或许还有拥有更多染色体的猫,这样一来,到底“多少”算是正常,就谁也说不清了。猫还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难怪过去驾船的人会把雄性的三色猫当作航海的守护之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1: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05 猫咪分得清颜色吗?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一般来说,夜行动物都是识别不出颜色的。视网膜上存在两种细胞,一种感知光,一种感知颜色。但是,夜行动物的视网膜上大部分分布的是能够感知光的细胞,很少一部分是感知颜色的。所以,它们能在昏暗的情况下看清物体,却无法识别出颜色。

然而,据说猫也并不是完全分辨不清颜色。实验表明,猫能够识别蓝色与绿色,却识别不出红色。蓝、绿、红属于光的三原色。感知颜色的细胞中分别存在着感知蓝色与感知绿色的细胞。也就是说,猫的视网膜上不存在感知红色的细胞。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的红色,在猫咪的眼里是什么样的颜色呢?应该是黄色或淡绿色的。因为如果将红色的东西放在绿色的地毯上的话,猫咪就怎么都看不到了。

不管怎样,能否识别出颜色对于猫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对焦精准了,看到看不到都无所谓。实际上,焦点不过是整个视野的正中心部分。在猫咪面前放上一条沙丁鱼,它却怎么都找不到,需要不停地搜索,也正是这样的缘故吧。

对于猫来说,比起颜色、焦点来说,更需要的是能够敏捷捕获移动物体的视力。对于移动着的物体,猫的反应要比人快很多。对于那些将活物作为食粮的夜行动物来说,需要的是一双在黑暗中也能发现猎物、敏感地察觉到移动物体的眼睛。

真正漆黑一片时猫也什么都看不到

猫的眼睛能在昏暗的条件下也能看清楚,是因为它高效率地利用了很少的光。

首先是因为眼睛很大。眼睛大的话,瞳孔扩展的范围就大。瞳孔是挡在视网膜前接收光的“入口”,所以,瞳孔张得越大,接收的光就越多。在昏暗的地方,猫的瞳孔会张得很大,几乎充满整个眼球,这时达到瞳孔的最大尺寸。而人类的瞳孔,不论是在多昏暗的环境下,都不可能扩张到如此之大。夜行动物的眼睛都很大,果然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接收光。

接下来是眼睛能够在昏暗的地方发光。猫的视网膜后面有一块叫做“照膜”的反射板,能够将透过视网膜的光反射回去。视网膜上有很多视觉神经,所以一旦有光射入就会有反应,而反射回去的光再度照到视网膜上的时候,又会再刺激一次视觉神经。这样一来,视觉神经被反复刺激以后,就能“看得更清楚”了。而反射回去的光又从眼睛中泄露出来,我们看来,就好像是眼睛自己发出的光一样。眼睛能够发光的动物有很多,但都不是“通过眼睛发光来看清周围事物”的。不过是高效率地利用了仅有的一些光。这种现象在明亮的地方也会发生,只不过由于周围很明亮,我们看不到而已。

猫通过利用各种构造,只要人眼需要的七分之一的光线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但也必须是有少量的光供它利用才行,如果真的是一片黑暗的情况下,猫也什么都看不到。

最后,如此高效率利用光的眼睛,在光线充足的白昼里就会因过于刺眼而发困。对此,猫采取的对策是将瞳孔缩成一根针似的大小。一般都是收缩到缝隙大小,来限制进入眼睛的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7: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Smilies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06 猫咪不喜欢别人碰它的肉垫么?

    确实,如果猫咪脚底的肉垫被人碰了以后,它会立刻缩回去。如果一再纠缠的话,甚至会惹怒猫咪,它会露出一副"很讨厌"的表情来,那是因为肉垫非常的敏感。人的敏感部位被人摸了以后也会全身一颤,跟这个是一样的道理。

    肉垫表面的皮肤要比其他长毛部位的皮肤更厚一点,但是由于皮肤内侧有很多的神经,所以很敏感。正因为敏感,才能顺利行走于不稳定的地方。迟钝的脚底在凹凸不平的地方,是什么都感觉不到的。而且肉垫上都是脂肪与弹性纤维,这样脚底就能跟凹凸处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除此以外,猫咪脚底的肉垫还起到了防滑的作用。具体方法就是在紧张的时候出汗。猫身上除了肉垫以外就没有汗腺了。猫出汗不是为了调节体温,而是为了防滑。我们人类也一样,紧张的时候手心会出汗。当人类还是猴子的时候,出汗是为了爬树时防滑。猫的肉垫出汗也是同样的原理。

    另外,肉乎乎且敏感的肉垫确保了狩猎时不会发出什么声响,让潜伏成为可能。可以称作是消音的肉垫。

    不过,虽说是很敏感的,但轻轻抚摸的话,也会让猫咪觉得"很舒服"。如果主人能满怀感情地轻轻抚摸的话,猫咪会张开爪子,露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粗暴的抚摸当然是忍受不了的。

    大的肉垫并不是"手掌"

    猫咪的前脚底有五块豆子大小的肉垫以及一个看上去像"手掌"一样的东西。其实那不是手掌,所有肉垫的部分都是脚趾,豆子大小的肉垫是脚趾的前端部分。而看上去像"手掌"一样的东西连接的是脚趾的根部与第二关节部分。

    猫是用肉垫接触着地面走路的,也就是说仅仅用脚趾走路。后脚就跟我们人类的"用脚尖走路"是一样的。动物的骨架都有共通之处,但用什么来接触地面走路就各有不同了。像人类这样,一直利用到脚后跟的动物是比较少的,只有猴子、熊、熊猫跟浣熊。小熊猫能够两脚站起来,就是因为连脚后跟都着地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找一下猫的脚后跟在哪儿,手腕在哪儿。动物的关节都是一样的,只要找自己的手脚弯曲的部分就可以。猫的脚后跟要往上很多,那是因为脚腕内侧有跟腱在的缘故。同样,试着找一下前脚的脚腕、肘、肩膀。

    知道手腕的位置了吗?有没有注意到手腕上也有一个肉垫?那可不是手指,因为不存在六指的动物。那为什么在这个部位会有一个肉垫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仅仅知道它存在于手腕的位置上。可能是进化过程中"被遗忘的东西"吧。

    07 猫咪的胡须有什么作用?

    概括说来就是相当于天线的作用。通过胡须的尖端来判断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在狩猎或从敌人那儿逃脱的时候,猫必须通过非常狭窄的地方,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一一确认来自正面的情况。原本猫眼就很难将焦点对准视野的边缘部分,所以很难确认周围的情况。这时就要靠胡须了。如果右侧的胡须尖端碰到什么东西的话,就说明右边有障碍物,身体就往左移动。这跟我们在黑暗中依靠两手来摸索着前进是一个道理。

    胡须要比一般的体毛长、粗,且硬很多。所有的体毛根部都被神经包围着,尖端被什么东西触摸到的话,立刻就能察觉到。我们人类的毛发尖端被什么东西碰到的话,也会立刻感觉到,这其中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猫的胡须很长很硬,如果尖端被什么东西碰到的话,就会像"杠杆原理"一样,毛根部的神经会受到强大的刺激。所以猫才会如此敏感。

    让我们来观察下猫的脸。胡须不仅长在上嘴唇上,眼睛上方、脸颊上、下巴上都长有胡须,脸上长了两处。猫在前进的时候,这些胡须呈放射状,扩张开来,甚至能遮住整个身体的大小。

    由于猫的胡须非常醒目,胡须几乎成了猫家族的专利。而实际上,很多动物都有胡须。肉食动物自然都有胡须,像老鼠、兔子、马、牛等大多数的动物都有胡须。老鼠更是一边动着胡须一边进行着各项活动。比起猫来,老鼠更为积极地将胡须当作了一种传感器来利用。当有虫子飞到食草动物的面前时,它们总能快速将其抓获。

    自由活动的胡须与不动的胡须

    位于猫咪上唇的胡须要比其他的胡须长一点、粗一点。并且当猫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盯着看的时候,或者是尾随活动着的物体之时,上唇的胡须会向前竖起。虽然其他的胡须都无法动弹,但唯有此处的胡须能够自由地活动、躺下来休息。

    所谓自由地活动就是"积极地做点什么"的意思。那些不能动弹的胡须不过是"被动的传感器"而已,而上唇的胡须却有着其他的功能。那么,这种功能究竟是什么呢?

    应该是捕捉猎物时的道具。猫狩猎的时候,总是先偷偷接近猎物,看准时机后,一鼓作气一跃而上,咬死猎物。当一口咬住猎物企图让其停止呼吸的时候,完全是靠嘴上的力量将挣扎的猎物制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反抗的猎物反咬一口,这时就需要这个传感器了。况且越是接近越是对不准焦点的话,就越想进攻。上唇胡须的长度正好用来测量突击时与猎物之间的距离。

    不过,毛发也有寿命,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脱落。而且在脱落之前会变得越来越稀少。身体上的毛要比胡须的寿命长,所以胡须要比体毛来得长。为了能够让毛的寿命变得更长,长毛品种得到了改良。因此,体毛一般都不怎么会脱落,变得越来越长。而胡须的寿命也随着体毛的比例一起变长。可以说,猫的胡须长到了超出它的功能所需要的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都吃不了热食

    吃不了烫的东西的人被称作是"猫舌头"。好像是说只有猫吃不了热食似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动物都是"猫舌头",都吃不了热食。只有成年人吃得了烫的东西。有一种饮食文化,就是挑战吃烫的东西的。

    在最原始的自然界里,是不存在热乎乎的热食的。温度最高的也就是刚杀完的猎物,跟体温一样。也就是说,动物原本没有食用比自己体温高的食物的习惯。所以不具备吃烫的食物的能力。即便是人类的话,小时候也吃不了热的东西。在不断的"训练"之下,才从"猫舌头"毕业。人类的"猫舌头"既可以说成是野生的,也可以理解为训练不足。

    那么,为什么虽然狗也是"猫舌头",却不说"狗舌头"呢?

    狗一般都服从于主人,不会有什么怨言。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很热的东西,也会坚持着吃下去,可以像人类的小孩子那样被"训练"出来。在这一点上,猫就比较"我行我素"了,只要是热的东西,立刻就会远离,且动作夸张。所以,猫所特有的"猫舌头"现象从过去开始就非常引人注意。

    肉食动物本来就喜欢食物的温度跟体温差不多,因为那是猎物刚被杀死后的温度。冬天,如果把猫食盆加热到"跟体温差不多的温度"给猫的话,它就会吃很多,原因也在于此。因为猫食盆里水分比较多,冬天的话就都变凉了。

    10 母猫能够跟多只公猫同时受精吗?

    猫一般是交配后排卵,在交配的刺激下才会排卵。大多数的动物都是到了发情期就能自然排卵,那个时候进行交配的话就能受精。然而,猫却是交配后才排卵。因此,可以说一次交配就意味着确实的受精。但是至于为何猫是这样的构造,目前还尚不清楚。除了猫以外,还有兔子也是交配排卵。

    进入发情期以后,母猫就会到处散发荷尔蒙,于是,感应到这种荷尔蒙刺激的很多公猫就会聚集过来。而当公猫在荷尔蒙的诱惑下赶到雌性猫的附近时,发现周围还有其他的公猫在,便会展开一场争夺:"你给我回去!""你才应该离开这儿!"发情期的猫儿们总是"喵喵"地叫唤个不停,它们正是在"打架"呢。一般都是最强的那只公猫得以跟母猫交配,但也有猫会在打架间隙趁机跟母猫交配。交配之后便会引起母猫排卵。而最终获胜的最强的那只猫发现以后,它又会去追赶那只坏公猫,回来再度跟母猫交配,这时也会引起排卵。于是,就同时造成了不同父亲的小猫仔。

    母猫一旦受精以后就停止发情,不再接收公猫了。所以,不一定总能生出不同父亲的小猫仔来。只是在某些场合下,会发生小猫拥有不同父亲的情况。

    母猫发情后公猫才会发情

    人类能够在一年里的任何时候繁衍后代,但动物们能够繁殖的时期是被规定好的。只能在发情期或者说是繁殖期内进行交配。

    猫是一种日照时间变长后就迎来发情期的动物。早春的时候会迎来一个大的发情期,秋天之前还会有1~2次的小发情期。而在过去的野生时期,发情期只有早春的那一次。开始跟人类一起生活后,营养变好了,发情的次数也增多了。现在的家养猫都跟人类一起生活在晚上也有照明的环境中,冬天似乎也会迎来发情期了。

    一般来说,出生后1年左右,会迎来第一次发情期,早的话也有出生4个月就发情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最先发情的都是母猫。公猫感应到了发情母猫散布出来的荷尔蒙后才开始发情。如果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只有公猫的话,它们就永远不会有发情的机会。繁殖的主动权掌握在母猫手里。不光是猫,其他所有的动物都是如此。我们人类也不例外。

    母猫散布出来的荷尔蒙能够传到相当远的地方,从而引起公猫发情。然后发了情的公猫为了跟母猫见面,会废寝忘食连夜行动。那些家养且未做绝育手术的家猫会离家出走两三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母猫可以从聚集而来的公猫中"任意挑选"交配对象。而公猫会为了争夺母猫而打架,母猫只要待在一旁,等待淘汰赛中遗留下来的"更强=基因更优秀"的公猫就可以了。看来,所谓母猫的繁殖主动权还是相当残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猫咪多大才会捉老鼠?

    猫生来就有一种"想捉住移动物体"的天性。所以,从眼睛能够看见东西时起,只要有移动的东西出现,手就会很自然地伸出去,因而有一种"不出手不行"的心态存在。话虽如此,但也不是说猫生来就会捉老鼠。通过练习,进行反复的训练,才会掌握捕捉猎物的方法。

    所谓的练习与训练,就是猫小时候"调皮的嬉戏"。幼猫其实是在做一些"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而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在玩耍。不过,玩耍原本就是在快乐地做一些"非做不可的事情"。所有的动物,都会在做"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情"时感到快乐,所以,当还是孩子的时候将这些事情当作是"玩耍"来做,结果却将其变成了练习与训练。

    一旦幼猫的腿脚发育完善了,就能开始追逐移动的物体了。同时锻炼了体力,练习了如何把握飞跳起来的时机。等到再大一点,"玩耍"的难度就升级了,能够熟练完成埋伏、偷偷接近,最终一跃而上将猎物捕获的一系列动作。如果是野猫的话,到了这个阶段,就能开始真正的狩猎,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习得完美的狩猎技术。一般出生后4~5个月就能达到这个程度。

    即使是人养的猫,如果是放在室外饲养的话,通过户外的一些实践,一开始会捉到一些小虫子,慢慢地就能捉老鼠跟小鸟了。不过,如果是在室内饲养的话,因为缺乏实践机会,在"尝试真正的狩猎"阶段之前就停滞不前了。大了以后突然遭到老鼠的袭击的话,甚至会吓一跳:"这是什么啊?!"也有猫会吓得跑掉。最近,这辈子都没见过老鼠的猫越来越多。像这样的猫,一直都在继续着疑似狩猎的游戏,所以一辈子都不会捉老鼠。

    高等动物的孩子都很喜欢玩耍,而且各种动物的玩耍方式也不一样。因为这是各种动物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各种必要活动,也就演变成了各种形式的"玩耍"。

    猫之所以喜欢追随着活动的物体玩耍,因为这是猫咪狩猎所必需的活动。狗则喜欢跟人一起跑步,或者追逐想要逃跑的东西。因为狗狩猎的时候用的是与同伴一起追逐猎物的方法。

    猴子的孩子喜欢爬到很高的树上,或者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因为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话,就无法适应作为猴子的生活。山羊的孩子喜欢蹬起后腿,用角顶着别人玩。因为在攻击敌人的时候需要用角来突起进攻。

    虽然动物们只是在做着"想做却又必须要做的事情",但这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而进行的练习与训练,这样才能具备作为大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虽说"动物长大了就不玩耍了",其实不是不玩耍了,而是没时间玩耍了。习得的动作全都用在了找寻猎物与保护自己免于危险的活动上了,光做到这些就一天过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玩耍了。

    从这一点上看,那些被人类饲养、食物与安全都得到了充分保证的宠物们就要幸运多了,时间跟心情上都有充分的闲暇,过的完全还是孩童时代的生活。因此,那些"想做却又必须要做的事"总是通过"玩耍"的形式表现出来。被人类饲养着过着幸福生活的狗与猫,可以一直玩耍到生命的尽头。大多数家养的猫都是在无法参与真正的狩猎活动的状态下结束一生的,这也不能算是什么不幸的事。即便是模拟狩猎活动,在猫看来,既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又是在做"自己必须去做的事"。不管是真正的狩猎,还是疑似狩猎的活动,带给猫的满足感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做"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12 猫咪为什么总是那么困呢?

    每种动物都有其固定的睡眠时间。比如说,牛、马、大象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3个小时,黑猩猩的睡眠时间约为9个小时,狼为13个小时,狮子大概为10~15个小时,猫的睡眠时间约为14个小时。不过,这是在野外生存的猫的睡眠时间,如果是家养的猫,睡的时间就更多了。

    为什么动物的睡眠时间会存在差异呢?那是因为每种动物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是不一样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做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动物的睡眠时间就少,不需要怎么花时间来做这些必须要做的事,动物就能睡多一点的时间。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一条信念--"没有要做的事了才睡觉",绝不会无所事事地乱逛。一天24小时里剩下的时间就都用来睡觉了,这是祖祖辈辈就那么规定的。

    "必须要做的事"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吃饭了。大型的食草动物需要吃大量的草跟树叶,所以一天中的大半时间都用在吃饭上了,因此也就没什么睡觉时间了。与此相反,肉食动物在捕获了猎物之后就整个吞下,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多出很多空闲时间,这样睡觉的时间就多了。大型食草动物的睡眠时间短,而肉食动物的睡眠时间长,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由人类饲养的猫,因为不需要自己花时间去找食物了,所以比起那些野猫来,空闲的时间就多。根据"没有要做的事了就睡觉"的习性原则,睡眠时间就增加了。家猫一天会睡到将近20个小时。年纪大了之后,睡的就更多了。也有人说猫在日语里的词源就是"睡着的孩子",(译注:两者的发音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这样说:猫生来就是为了睡觉的,为了不至于饿死,中途起来时不时地吃顿饭。而人的睡眠时间大概为8个小时,与人类最近的黑猩猩大概也是睡8个小时。8小时,是对于作为动物的人来说所需要的睡眠时间。

    猫也会做梦

    熟睡中的猫腿会突然动,就像痉挛了一样。并且眼皮跟眼球也会跟着跳动,嘴唇也会动,发出吧唧吧唧的声响,最后还会将背都拱起来。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猫在做梦。如果还发出"呜呜"的说梦话似的声音的话,那就肯定是在做梦了。

    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类型。将其简单区分一下,前者就是身体处于睡眠状态,大脑还在活动;后者就是大脑处于睡眠状态,而身体是醒着的。哺乳动物在睡眠期间会反复经历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这两种状态。而鸟类、爬虫类的一部分,都基本只会出现快速眼动睡眠。

    人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时,眼球会在紧闭的眼皮底下做快速的转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做梦。猫与狗的话,动的就不光是眼球了,腿跟嘴唇都会突然动起来。猫能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做梦是通过实验证明了的。所以,认为其他的哺乳动物也会做梦。

    快速眼动睡眠是指大脑依然在活动,而身体却处于睡眠状态。因为大脑在活动,所以才会做梦。因为身体处于睡眠状态,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的肌肉紧张情况得到缓解,所以会毫无意义地动起来。因为身体是沉睡的,所以即使你碰它,给它刺激,也是叫不醒它的。至于猫到底在做什么样的梦呢,这就成为永远的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猫咪为什么要洗脸?

    一般猫都是在吃过饭之后洗脸。先用舌头舔舐嘴的四周,接着再开始"洗脸"。

    "洗脸"才短短两个字,但猫操作起来却是一项大工程。仔细观察会发现,最先洗的是位于嘴角的胡须。用舔过的前爪去擦胡须,再舔舐前爪,舔完再擦胡须,如此反复。接下来再用另一侧的前爪使用同样的方法去擦另一边的胡须。胡须清理干净了,才开始全身的清洗工作。这样一来,吃完饭后嘴周围、胡须上的污垢,以及脸上的脏东西就掉了。由于无法直接舔到脸,只能用舔过的前爪。

    猫原本是杀死活的猎物之后再食用的,吃完后不仅嘴边,脸上、身上都脏了,不处理的话很不清洁。于是,养成了吃完饭后将嘴边跟脸清理得干干净净的习惯。特别是看到猫如此专心致志地清理胡须的场景后,你就知道胡须对于猫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感觉器官了。

    同样是肉食动物的狗,在吃完饭后脸上也会变得很脏。但却不会像猫那样热衷于洗脸。因为猫是通过埋伏突袭对手的动物,所以不喜欢在身上留下任何气味。如果有体臭的话,猎物们就会发现猫的存在从而逃跑。实际上,短毛的猫即使不用香波,也不会有狗身上的那种体臭。

    消除体臭,是猫的最高使命。因此,不仅是为了去除污垢,同时也是为了消除体臭,才需要如此敬业地洗脸。

    梳理皮毛有放松的效果

    猫在饭后洗完脸后,会转移到一个能够安心呆着的地方,开始舔舐全身的毛。舔舔背上的毛、肚子上的毛、腿上的毛……都说"猫非常爱干净",这也是为了消除体臭而做的每日保养工作。而且在乐此不疲地舔舐梳理之后,猫会一下子就睡着。转移到能够安心呆着的地方,也是为了能够好好地睡一觉。

    梳理皮毛能够起到放松的效果。所以,会舔着舔着就会变得很困,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一下子睡着了。

    舔舐带来的放松效果不仅存在于猫身上,其他的哺乳类动物也一样。不管是自己舔,还是由父母、朋友来舔,效果都是一样的。而且"舔"与"抚摸"给肌肤带来的刺激效果是一样的。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在小的时候,都是在父母的舔舐与抚摸下长大的,这样的"肌肤之亲"带来一种安定、放松的感觉,对身心的健康成长均有好处。吃得饱饱的、被安逸氛围包围着的哺乳类动物的孩子们,自然就进入了睡眠,当然,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梳理过皮毛之后的猫身上。

    已经被证实,通过"肌肤之亲"带来放松的时候,血压与脉搏都会降低,消化液与成长荷尔蒙会增多。饱含感情地将处于兴奋状态的人拥入怀中之时,他们会安静下来,这与"肌肤之亲"带来的放松效果是一样的。我们在抚摸猫咪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放松,这是因为抚摸也给自己带来了"肌肤之亲"的感觉。猫在吃完饭、上完厕所后,为了消除体臭,都会舔舐自己的体毛,通常也都起到了放松的效果。这也是猫增加睡眠时间的原因之一。并且,猫自己也应该会本能地知道梳理皮毛能带来放松的效果吧。当受到惊吓的时候,它们总是会稍稍舔舐下自己的背。通过舔舐的动作,可以让心情平静下来。

    14 猫咪为什么会有夜间集会?

    经常会在深夜的时候,看到停车场或神社的空地上聚集着很多猫,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那儿。相互之间隔着一段距离,既不是在打架,也不能说是在交流感情,只是坐着。这就是猫的"夜间集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三三两两地解散。究竟是在做什么呢?为了什么而聚到一块儿的呢?这些疑问过去就有了,到如今也还没有解开。

    不过,也有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这会不会是重叠地盘上的猫'兄弟'们的'碰面会'呢?"这种"夜间聚会"只会出现在猫密度高的人口密集地,猫密度低的地方是不会见到这种现象的。猫的密度高了,就会有很多猫的地盘重叠。在那些重叠的地盘空地上出现了类似"碰面会"这样的集会。

    至于"为什么要碰面呢",其中的原因就不太清楚了。猫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在外饲养的猫也是在深夜出行。在自己的地盘内走动,经过神社或其他空地时,发现有其他的猫聚集在那儿……不是迅速离开,而是"不知不觉"地就停了下来。结果就演变成了一场"碰面会",看看自己的地盘里生活着什么样的猫,从而重新掌握下自己地盘的情况。

    不管怎样,关于"夜间聚会"还有很多谜团。随着都市里越来越多的猫都转移到室内饲养,"夜间集会"也不常见了,大部分的谜团也就无法解开了。谜团终究还是谜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猫的地盘大小各不相同

    猫是习惯在自己地盘内活动的动物。所谓地盘,简言之,就是能够确保食物与安全的空间。如果是野生状态的话,应该包括能够捕捉到猎物、能够安心涉足的地方,以及能够安心睡觉的地方在内。如果是家养状态的话,因为吃饭就在家里,所以只要考虑能够安心睡觉跟安心涉足的地方就可以了。

    至于作为地盘所必需的大小,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条件不一样,会有很大的区别。野生的话,猎物少的情况下就需要很广的地盘范围。相反,如果猎物很多的话,即便是很小的范围也没有关系。家养的话,如果舒适的居住空间与安全的便所之间距离很近,就不需要太大的地盘空间。

    习惯在一定大小范围内活动,猫的各自的地盘边缘必然会有重叠。而这些重叠的部分就是猫"夜间集会"的地方。

    室内饲养的猫,家里备足了食物,还有舒适的居住空间跟安全的便所,所以,地盘在家里就可以。它的行动范围很小,但作为猫的地盘,应该充满家中的每个角落。不能有什么不满。或许有人会担心:"家猫可以不参加夜间集会么?"绝对没有问题。家养的猫没有必要出席"夜间集会",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

    猫在闻了掉在地板上的袜子的气味以后,会将嘴半开着。只是将嘴张开一点点,抬起上唇,露出牙齿,眯着眼睛,一副被强烈的气味熏到了的表情。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叫做裂唇嗅反应(Flehmen Response),闻到人类或动物的体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猫不仅能从鼻子嗅到气味,嘴里也能感知到。这就是裂唇嗅。猫的上颚(口腔内上面拱形的部分)前齿的根部有两个细小的洞,与犁鼻器(Jacobson's organ)连接在一起。这儿吸收进的气味分子,能够经由与鼻子嗅入气味不同的路径,传达到大脑。为了能够让犁鼻器吸收到气味分子,所以才要将嘴半开,抬起上唇。

    裂唇嗅现象不仅能在猫身上看到,在马、牛、山羊、田鼠等动物身上也都能看到。马的裂唇嗅动作非常大,非常引人注意。咧着嘴,如同大笑一样,本来属于性行为中的一种,认为是为了能够感知到异性尿液里所含的荷尔蒙才这么做的。但是被饲养的动物,对其他的气味也有反应。猫的裂唇嗅就是由各种气味引起的,但食物的味道不会引起猫咪的裂唇嗅。虽然知道这是针对某些气味作出的反应,但也不确定具体是什么样的气味。人类在胎儿时期也有犁鼻器,但之后就没有了,至于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处于野生时代的猫,喜欢钻到树洞里或岩石缝里睡觉。那些地方多少有点过于狭窄,但对于身体柔软的猫来说却丝毫没有什么痛苦之处。反之,体型比自己大的动物就无法钻进来了,而体型比自己大的动物很有可能成为发起攻击的对手。

    这种喜欢钻到狭窄空间内的习性并没有因受人饲养而改变。像书柜的缝隙,看上去那么狭窄的地方,它们钻进去就睡,还很安心。如果有像洞穴的一样的地方,不钻进去试试是不会死心的。如果钻进去觉得"非常舒适",必然就会开始睡午觉。在地板上放纸袋也是这个目的。野生时代也是这样,一旦发现"看上去还不错的缝隙或洞穴",肯定会钻进去试试,真的不错的话,就会钻进去大睡午觉,以后,这就被添加到自己午睡场所的候选单上了。

    猫有"昨天做了,今天也会去做"的习性,因为如果今天沿用昨天试了没有危险的方法的话,危险性就少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猫属于"安全主义者"。所以,一旦在一个地方睡过午觉,下次还是会睡在那个地方。猫在小的时候选了一个小箱子,以后就一直睡在那个箱子里面了,等到自己长大都钻不进去了,还是会睡在里面,似乎完全没察觉到大小问题。结果,只能摆出一个很勉强的姿势睡在里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17 猫咪为什么喜欢蹭东西?

    猫喜欢蹭人跟它的地盘意识有关。前面已经介绍过,猫的地盘是指能够确保其食物与安全的空间。同时,也是"能够让它感到安心的地方"。因为熟知地形与道路,就能够自由地活动,所以说是能够让它安心的地方。

    不过,这种安心程度不是在地盘内的每个地方都一样。作为自己的窝的地方是最令人安心的,那就是地盘的中心地区。随着从中心地区离开,安心度逐渐降低,越往地盘边缘地区走,安心度就越低,地盘外面就成为让人很不安的地方了。所以,除非发生紧急状况,不然猫是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地盘的。

    猫在让自己感到安心的地方,会向周围散发出自己的气味,那就要通过蹭东西来完成了。因为闻到了自己的气味,又会觉得很安心,一感到安心,就会蹭人,如此反复。

    猫的脸颊、下巴下面、脑袋后面分布着散发气味的腺体,挠挠那些部位就会散发出自己的气味。而这些部位又都是容易痒痒的地方。紧张的时候会忘了痒痒,但一旦放松下来,就会觉得痒痒,想去挠。而且,为了"挠"到这些部位,上哪儿一蹭,自己的气味就出来了。越是在地盘中心地区越发感到安心,越想蹭东西,所以中心地区也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让人感到安心的地方。

    家猫也是一样,放松的时候就会蹭东西,当然是近在身边的东西就好,可以是柜子的角、椅子的腿、废纸篓的边,还有人。蹭人的话,感觉就像是挠痒一样,所以看到猫一副很安心很放松的样子,就想去给它挠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21: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旦出了地盘就会变得异常温顺
过去有这样一种说法:“像借来的猫一样老实”,很好地表现出了猫的“地盘概念”。

   猫在自己的地盘中心时会感到非常安心,一旦出了地盘就会变得十分不安与恐惧。结果就变得畏畏缩缩,异常温顺。把它放到动物医院的检查台上,一下子就不动了,这并不是说它不怕打针,而是被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感到非常恐惧。

   伸手去摸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猫,有的会蜷缩得更厉害,有的则会反过来攻击你。胆子小的就蜷缩成一团,胆大的会拼死反击。之所以会采取攻击,是想驱走不安与恐惧感。我们人类也是如此。

   而且,被带到了陌生地方甚感不安的猫,总想先逃到一个稍微能让人感到安心一点的地方。这就是为何带猫出去时,会发生逃脱事件的缘故。猫跟狗不一样,不会觉得“只要在主人身边就很安心”,而是会抛弃主人,自己跑掉的动物。经常会发生幼猫走丢的事件,多半是因为被带出了地盘范围。

   不过,这种情况下,猫一般也不会走远。先跑到最近的隐蔽处藏起来,定定神。如果害怕得不行,都不敢出来。一旦发生逃跑事件,肯定不会离逃离现场太远,四处找找就可以。通常情况下,几天都会窝在里面不动。

   在过去,是几乎没有想与主人一起洗澡或上厕所的猫的,但最近,这样的猫却越来越多。因为跟主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认识到主人就如同是自己的兄弟伙伴,感觉想与其一起做点什么。

   猫原本就是单独生活者,只有在幼猫时期跟母亲、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之后就独立出来,开始一个人生活了。但长大的幼猫并不是自愿离开母猫的,通常都由母猫将幼猫赶走,这就是“亲子分别”。小猫们还是希望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多久就待多久,直到打不过母猫,哭哭啼啼地离开。虽然看上去很可怜,但如果一直待在母猫身边的话,只会将母猫地盘范围内的食物都吃掉,最后共同面临饿死的危机。亲子分别是野生动物世界里高瞻远瞩的生存之道。

   然而,对于家猫来说,它们一直都是由主人喂养的。比起母猫来说,主人会更疼爱它们,也不可能将它们赶出家门。因此,不管长到多大,猫的童心都不会泯灭,像幼猫一样被主人宠爱着,总想跟如同兄弟姐妹一样的主人一起玩耍。

   如果是放养的猫的话,会在出门的时候有长大成猫的感觉。不然,就没法应对外面的世界。而家养的猫就完全没有必要做到这一点,所以它们可以24小时都保持着一颗童心。肚子饿了,就把主人当作妈妈撒娇一番。吃饱了的时候,就把主人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玩点什么。在玩耍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个“带头者”,一旦谁带头做了什么,其他的猫就会跟着一起做。所以,主人去洗澡或者是上厕所的行为对于猫来说,就是一个“带头动作”,所以,猫就会“想要跟着同去”。这种“结伴行为”在家养的猫中间十分常见。

   打开抽屉找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里面都有什么啊?我也要进去。”随着室内饲养的情况越来越多,猫把主人当作兄弟姐妹的伙伴意识也就越来越强。想想自己成为猫的“带头者”,尽情享受与猫咪一起的时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2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猫具有幼猫的行为特质
家猫到死之前都会持续保持幼猫的心态。这是因为作为独立生活者的猫跟人亲近了的缘故。正因为有着幼猫的心情,才会像小时候那样,希望有母亲或伙伴在身边。

   说得不好听一点,家猫永远都长不大。不过,家猫一辈子都会受到人类的喂养与照顾,不会有什么问题,既没有独立的必要,也不需要刻意去变成野猫。人类也是如此,一直由父母照顾的话,就长不成大人。不过,作为人类,如果无法自立的话,将来就无法踏上社会,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不过,那些“长不大的猫咪们”即使长大了也还是保留下了幼猫特有的行为习惯。想撒娇的时候,就会竖起尾巴靠过来,这就是其中的一点。这种习惯本来是幼猫在想得到母猫照顾,靠近母猫时做出的动作。母猫会舔舐靠过来的小猫,如果那个时候尾巴是竖着的话,就能舔舐它的屁股,通过舔屁股可以促进小猫的排尿与排便,这是母猫的一大作用。

   更典型的“幼儿行为”就是用两爪在人的身上或毛巾上不停地搓抓。幼猫在喝饱了奶以后会在母猫的肚子上不停地搓,那是因为它本能地知道这样做了以后乳头会出奶。搓着乳房的幼猫能喝到温暖的奶,肚子饱了能消除各种不安,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安逸的了。所以,即使家猫在长大以后,想要再度感受这种安逸感觉的时候,就会做出这种抓东西的动作。被主人抱着很高兴的时候,接触到柔软的毛巾回想起母猫温暖的怀抱时,都会做出这样的动作。

   也有极端的情况,有的猫甚至一抓着毛巾,就开始吸。再极端一点,有的猫甚至会去吮吸主人的耳朵。

   喜欢将额头贴在人的身上或脸上,也是来自于幼猫时期的习惯。幼猫在喝奶的时候,会用额头紧贴着母猫的身体,喝完以后就那么睡着了。额头紧挨着什么东西,也能给猫咪带来安全感。家猫也是如此,喜欢用额头贴着主人睡觉。一辈子都要人宠的婴儿气,就是家猫的心理。动物在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希望能找一个地方好好休息。应该是一个安静,且比较昏暗,谁也不会来打搅的地方。猫的话,则会选择库房的角落或廊下。

   如果休息几天恢复了元气的话,就会从那儿出来,继续以前的生活。如果恢复不了,则选择静静死去,尸体会一直横在那个角落或廊下。过去的猫都是在外放养的,所以当主人意识到“猫上哪儿去了”的时候,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等到收拾库房或修建房屋的时候,才发现猫的尸体。于是,会想“猫为了能安静地离开人世才钻到这儿来的吧”。这就是“猫会自己找个地方死去”,“临死的时候会找个地方藏起来”等说法的由来。

   狗在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应该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但是由于狗是被拴着的,所以没法走远。室内饲养的情况也是一样。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会在走廊的角落等没有人的地方独自呻吟。

   不过,能这样做的一般都是很有野性的猫。近来的猫都被宠坏了,所以生病了反而更加粘人。主人的抚摸能给这样的猫带来很大的康复效果。不过野性强的猫,即便平常也很爱撒娇,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会非常抵触人的抚摸。可能是身体一旦不舒服,野性就出来了吧。一不留神将窗户打开了,它很有可能就“找个地方去等待死亡”了。动物有夜行性动物与白天活动型动物之分。猫属于夜行性动物。虽说是夜行性动物,但也不是整晚都醒着。应该是晚上醒着的时间多,偶尔也会睡一会儿,而白天则是睡着的时间多,偶尔会醒来活动下。如果是放养的猫的话,一到晚上就会外出。因为体内安了一个“干劲开关”,没法安静下来。对于野猫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开关”,才会有狩猎的精力出来。而且,猫从祖先那儿继承了一个独特的生物钟:这样的“干劲开关”能在夜间启动好几次。

   养小猫的时候,它们往往会在半夜的时候吵闹、来回跑动,导致主人睡眠不足,因为从祖辈那儿继承过来的“生物钟”在正确运转的缘故。又是追逐,又是打架,精力跟白天是没法比的,简直就是一场“深夜运动大会”。如果是放养的话,就带着这股精神头跑出去玩耍了。

   家猫也会在半夜突然发出声响,并在屋里“嗒嗒嗒”地来回走动。但伴随着成长,“开关”的启动次数会逐渐减少。晚上跟主人一起入睡,早上也能一直睡。即使白天睡了很长时间,到了晚上还是能跟主人同时入睡,特别是在白天家里有人的家庭里。这不是因为年龄的缘故,而是可以算是一种猫的文化。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生活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从祖辈那儿遗传下来的体内生物钟也能发生改变。可以说,猫是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动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13976351999    站长联系QQ:713767   
站长微信:13976351999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pet86.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宠物论坛

GMT+8, 2025-4-22 03:16 , Processed in 0.0162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海南犬业协会

© 2001-2020 中国宠物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