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鲃亚科[/url]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华倒刺鲃(鲤科)Barbodes (Spinibarbus)sinensis鲤形目 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的1种。又名青波、乌鳞、青板。体稍侧扁,腹部宽国,头小略尖。口亚下位,马蹄形。须2对,颌须长,吻须短。背鳍硬棘粗壮,最后一根硬棘后缘有锯齿。背鳍基部之前有一埋于皮下的平卧倒刺。被大圆鳞,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胸、腹、臀鳍棘坚硬。背鳍、腹鳍及臀鳍后半部的鳍条间膜为黑色。尾鳍深又形,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背部黄绿色,腹部灰白色。
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附属水体,尤以上游分布较广,产量较多,江河捕捞为2~8月份。
肉质细嫩、味美,每百克向含蛋白质 17.3克,脂肪5.1克,钙、磷、铁的含量也较高,为人们所喜食,是产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家常食用多清蒸、红烧,用中华倒刺鲃烹制的芹黄鱼丝为川菜中名菜之一。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白甲鱼(鲤科)Varicorhinus(Onychostoma)simus,瓜溜、圆头鱼、腊棕。体长而稍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阔。吻圆钝。口下位,横裂,上、下唇愈和,唇后沟仅限于口角处。上颌未端达眼前缘下方。下颌具角质边缘。体长13厘米以下的幼鱼具颌须一对,成鱼须退化。侧线较直、明显,侧线鳞46~49。背鳍外缘微凹,鳍棘具锯齿。尾柄较高。尾鳍深叉形。体银白色,背部微黑,背、臀、尾鳍边缘淡红色。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和长江以南各水系。春季为捕捞旺季,秋后有小旺季。
为地区性经济鱼类,在长江上游渔获量较多。其肉质细嫩,富含脂肪,蛋白质及钙、磷、铁含量也较高。家庭食用多以红烧、清蒸为主。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南方白甲鱼(鲤科) Varicorhinus(Onychostoma)gerlachi,香榄鱼、滩头鲮、石鲮、红尾榄。中等体型,常见体重250~1000克。体长,稍侧扁。头短宽,吻圆钝。口颇宽,横裂,扩展至头腹面的两侧。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角质缘。成色无须。侧线细小,不明显。背鳍棘粗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小。尾柄极细长。尾鳍深叉形,末端尖细而长。体银白色,尾鳍鳍缘淡红色。分布于珠江、元江、澜沧江和广西、海南岛各水系。肉嫩,多脂,味美,为地区性主要经济鱼类。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小口白甲鱼(鲤科)Varicorhinus(Onychostoma)lini ,红尾子。个体较小。体长,稍侧扁。头短,圆钝。口较小,下位。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吻须1对细小,颌须1对较长。鳞中等大。侧线完全,平直地伸入尾柄中央。尾柄较细。背鳍有带锯齿的硬刺。体银白色,背部灰黑,尾鳍稍红。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产区小型经济鱼类。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唇鱼(鲤科)Semilabeo notabilis,没六鱼、木头鱼、岩鲮、圆鲥、异鱼、峨里鱼。中型个体,常见体重 1~2于克,最大 5干克。体长,圆筒形,腹部平,尾柄侧扁。吻圆钝。口下位。吻皮厚,下包盖住上颌,边缘平,其上布满整齐的角质乳突。上唇消失,下唇厚,内弯,前缘为密布小乳突的三角区。须2对,均细小,颌须常退化。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其长远超过头长。鳞片大。侧线平直,行于体中线。体灰黑色,腹部乳白,各鳍深灰。
为广东、广西的重要养殖对象,福建也有养殖,一年四季均产,1月份为捕捞旺季。
体肥肉嫩,为珍贵经济鱼类。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岩原鲤(鲤科鲤亚科原鲤属) Procypris rabaudi,岩鲤、黑鲤、墨鲤、岩鲤巴。体略高,背部隆起,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口稍下位,马蹄形。唇厚,20厘米以上的大个体表面有显著的突乳,小个体不明显。须2对。背鳍、臀鳍有粗壮的硬刺,其后缘带锯齿。背鳍长,外缘平截,基部被鳞鞘。胸鳍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两叶末端尖。头部及体背部深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深灰色,尾鳍后缘黑色。生殖期间雌雄鱼头部均出现珠星。
分布于长江上游和中上游的干支流内。一年四季均可捕到,但以春季为生产旺季。
岩原鲤最大个体可达10干克左右。其体厚、体腔小,出肉率高,肉质细嫩,刺少,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克、脂肪45克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为L等经济鱼类。干烧岩鲤在正宗川菜中享有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