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黄晓阳
打电话给家人,得知最近心情沉重,且有愈来愈甚之势。
晚上和朋友吃饭,问是否喝点酒,一平常餐餐不离酒的朋友愤然说,今天也喝酒,我就是王八蛋。说得痛心疾首。饭毕结账,服务小姐告之说,本店连续三天打八折,收入用来赈灾。
凌晨打开电视,连翻60多个台,无一例外,全都与四川地震有关,仅仅只有四川卫视和另一个台播出的是本台制作的节目,其余的台,全部是同一个节目,同样的声音。
早晨出门上班,听到邻居家的电视机传来声音,播音员在声嘶力竭地介绍灾情。
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所有的网页显示全都是黑乎乎的悼念标题,看网友们发的博客文章,也全都与追思、悼亡有关。
地震发生前几天,我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电视机前或者是网络之上,第一时间获取与灾区有关的消息。通过媒体,我们看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命的眷顾,看到的是抗震前线的勇士们英雄们奋不顾身舍身忘我的努力,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悲剧,可更多的,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在这次自然灾祸面前的坚强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我们悲痛,同时也振奋。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那些至今被埋在废墟中的人生还的机率越来越小,随着连广告也停播的海量地震报道,我们曾有的振奋正在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巨石一般的压抑,愈来愈沉重。我们甚至变得有点神经质,变得异常脆弱。
对于那些看电视成为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我们忽然发现,以前如此痛恨的广告,在此时,是多么令人怀念和喜爱,可惜,我们看不到。
对于那些追求宁静澹泊的人来说,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确然和前一日完全不同。
对于那些极其注重生活节奏和心理的自我调适的人来说,我们忽然发现,自己的心正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渐行渐深地滑入心理的黑洞之中。
中国第一次为平民下半旗,固然体现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民在政府心中的地位。5月19日是5·12地震灾难死难者的头七,按照传统将这一天定为哀悼日,为罹难者举行国葬,让每一位国人都经历一次生命的思考和生与死的洗礼,固然是对的。可是,媒体全面的持续不间断的滚动报道,却有可能给全体中国公民制造一次极其沉重的心理打击,形成一次全民心理地震,这就值得深思了。
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惨痛的事实,美国9·11之后,全世界人民都曾注意到的一个深刻事实:美国人竟然如此心理脆弱、不堪一击。
那时,我们只觉得,或许是因为承平日久,没有经受打击的缘故,一个9·11竟然彻底颠覆了整个美国人民的心理防线,9·11撕裂了美国人的和平安宁之梦,使其心理承受力成了世界上最脆弱的易碎品,巨大的创伤,摧毁的是全民心理底线,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难以弥平。今天,我们经历了一场类似于9·11的灾难,才猛然发现,原来并非美国民众心理脆弱,而是海量的灾难宣传,给美国人造成了一次全面深刻彻底颠覆性的心理打击。
媒体给民众施予的心理打击,也是次生灾害,是全面深刻的并且不曾检讨并且极突然被忽视的次生灾难,甚至远远超过前一场灾难。
中国人大概深知悼念逝者对于生者的意义,所以,在古老的民俗中,丧俗常常伴随一些“压抑的娱乐”,比如跳丧,比如哭丧,比如做法事超度亡灵。这些仪式,表面上看是充满了悲伤,可在悲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另外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充满娱乐色彩的悼亡行为。
中国丧俗中最为普遍的是哭丧。在乡村的每次丧仪上,我们都能看到妇女们围着死者哭得如泣如歌,转过身,我们又看到这些妇女们调整了心情,忙着接待客人或者平静地处理各种事务。我们还看到丧仪之上,比婚宴更为隆重的流水席,浓浓的酒香并没有过分地渲染悲伤,相反,更像是一次压抑的释放。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我们的老祖宗总结的这句话,显然不是希望我们化悲痛为更深的悲痛,而是化悲痛为力量。
在这个国殇之日,思考祖宗们制定的丧俗中所饱含的娱乐成分,难道不能说明,我们的祖宗其实更懂得心理疗法吗?
可见,媒体宣传,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一个与导向有关的使命。我们的媒体,应该学会心理疗伤功能,而不是制造心理地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