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猫绦虫病
猫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寄生于猫的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体
① 巨颈带绦虫,体长15-16厘米,宽0.5-0.6厘米。
② 豆状带绦虫,体长60-100厘米,宽0.5厘米。
③ 裂头绦虫,体长10加厘米,宽2厘米。
④ 多泡棘球绦虫,体长0.12-0.27厘米,只有2-4个节片。
⑤ 中殖孔绦虫,体长10厘米,宽0.2-0.5厘米。
⑥ 犬复孔绦虫,体长15-70厘米,宽0.3厘米。
形态及生活史: 大多数绦虫均为长扁带状,短的虫体长仅有2-4个节片,长的可达数米,虫体分头节、颈节和体节,体节的数目不等。所有绦虫均为雌雄同体。绦虫的种类很多,各类绦虫的生活史也不同。
下面将只需一个中间宿主的绦虫的生活史介绍一下。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六钩蚴,六钩蚴被中间宿主如跳蚤、鼠类及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囊尾蚴。当终末宿主猫吃了中间宿主后,经几周后在小肠中发育成成虫。
第二类需两个中间宿主的生活史,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被第一中间宿主如螨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囊尾蚴,当第二中间宿主啮齿动物、禽类、爬虫类或两栖类动物吞食第一中间宿主后,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裂头蚴,当终末宿主猫吃了第二中间宿主后。裂头蚴在猫的小肠内发育成为成虫。
症状及致病作用: 当猫体内有绦虫寄生时,绦虫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吸附在小肠惑膜上,造成戳膜损伤,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重者造成肠黏膜出血引起出血性肠炎症状。虫体刺激肠道,使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粪便稀软。虫体在肠道中不断吸取掠夺营养,使机体造成营养缺乏,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异嗜、被毛粗乱无光泽。另外虫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分泌毒素,可引起机体中毒,出现神经症状。虫体很长,在肠腔内可集成团状,造成寄生虫阻塞,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及全身症状。
诊断:患有绦虫病的猫,临床上大多都可以在肛门周围看到白色能收缩的节片,虫体干死后粘在肛门周围似芝麻粒状。可以判定是绦虫病。另外在粪便中可以见到绦虫节片。实验室诊断,用漂浮法镜检可以见到绦虫虫卵。
治疗
① 首选药砒喹酮,经过临床治疗情况看,有效率100%。0.05克/千克体重,首
次服完后,隔5-7日再服一次。
② 丙硫苯咪唑,5-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③ 灭绦灵,100一1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预防
① 灭鼠灭蚤,不要喂给生鱼、生虾、生肉。
② 定期驱虫,一年1-2次,小猫3个月一次,6-7个月第二次,以后每年春季一次
。
耳螨
猫的耳螨病是由耳痒螨及耳疥螨寄生于猫耳道中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寄生虫病。
病原 :耳痒蜗螨属的猫耳痒螨;背肛螨属的猫背肛螨(耳疥螨)引起。猫耳痒瞒的雄虫长0.32-0.35毫米,雌虫长0.43-0.48毫米。有4对足。雌虫第四对足不发达;第3、4对足无吸盘。猫背肛螨的雄虫大小为0.122-0.147毫米,雌虫为0.170-0.247毫米。体形圆,肛门位于背面。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耳痒螨寄生于猫的耳道中,属于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耳痒螨寄生于猫耳道皮肤表面,不进入皮肤内层,痒螨具有坚韧的角质表皮,抵抗力超过疥螨,在6-8℃,空气湿度在85%-100%的条件下可存活2个月以上。猫耳部感染痒螨后2-3周呈现致病作用,螨虫以口器穿刺皮肤采食,使耳道表皮造成机械性损伤,采食时分泌有毒物质,使表皮的神经末梢造成化学性刺激,动物表现耳部奇痒,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可引起外耳炎、中耳炎,重者可继发脑炎。背肛螨(疥螨)和痒螨所不同之处是钻入皮肤表皮挖凿隧道,虫体在隧道内进行繁殖,它的致病作用和痒螨类似。
症状: 耳螨虫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临床表现耳部奇痒,患猫不时的用后爪搔抓耳部。常可见有皮肤损伤、耳血肿、摇头不安。耳道中可见有棕黑色的分泌物及表皮增生症状。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造成化脓性外耳炎及中耳炎。深部侵害时可引起脑炎,出现脑神经症状。患猫耳部疼痛明显,有压痛,拒绝检查耳部。
治疗
① 伊维菌素注射液0.3毫升/千克体重,皮下注射,隔7日重复注射一次。
② 敌百虫:100毫升水中加敌百虫0.5-1克,溶解后用棉签清理耳道,2次/日
③ 有中耳炎的猫应结合抗增生素疗法及皮质类激素疗法。
预防: 防止患有螨虫的猫相互接触,同时进行预防性杀螨治疗,颈部可带除虫项圈。
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为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发热、呼吸困难、贫血、流产、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但大多数猫为隐性感染。
病原: 弓形体属肉袍子虫科弓形虫属粪地弓形虫。此虫在体内发育阶段的不同其形状也各异。可分为五型:滋养体和包囊两型,繁殖体、配子体、卵囊三型。滋养体呈月牙形或桔瓣状。大小为(4-7)微米×(2-4)微米,一端稍尖,一端钝圆,姬姆萨或瑞氏染色,脑浆呈浅蓝色,偏于钝圆一端。包囊型虫体出现在慢性病或无症状病例, 主要寄生于脑、骨胳肌、眼及心、肺、肝、肾等器官。有较厚的囊膜,囊中的虫体数目可达数千个,包囊直径可达60微米。繁殖体在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一个裂殖体可发育成若干个裂殖子。配子体在肠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小配子体色淡,核松软,后期分裂成许多小配子;大配子体核致密,较小,含有着色明显的颗粒。卵囊随猫的粪便排出体外,呈卵圆形,有双层囊壁,表面光滑,大小为(11一14)微米×(9一11)微米,每个卵囊里含有两个圆形的孢子囊,为8-6微米,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长而弯曲形的小孢子,为8微米×2微米。
生活史: 猫吞食了含有弓形体的包囊型虫体或卵囊后,包囊内的滋养体或卵囊内的子孢子进入消化道,侵入肠上皮细胞发育繁殖,开始通过裂殖产生大量的裂殖子,到一定阶段部分裂殖子转化为配子体,配子生殖,产生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环境中,经2-4天发育为感染性卵囊,食人滋养体后,一部分可进入淋巴、血液循环,被带到各组织器官,侵入有核细胞(红细胞),以出芽的方式或二分法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力,使繁殖速度缓慢,部分滋养体被消灭,部分滋养体在宿主的脑、骨髓肌等处形成包囊形虫体,可存活数年之久。
症状: 感染后,体温升高40℃以上,呈稽留热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至废绝,粪便干燥,呼吸困难,有咳嗽、呕吐,体表淋巴结肿大,肌肉强直。初期可视黏膜充血,后期贫血,妊娠猫可发生流产。大多数以隐性感染为主,成为带虫者,可传播给人。如怀疑有此病,应将猫带到兽医院进行实验室化验,检查有无感染此病。
治疗
① 磺胺嘧啶2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口服。
② 复方新诺明2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口服。
③ 乙胺哦暖0.5-1毫克/千克体重,1次/日,口服。
④ 全身疗法。
预防
① 禁止喂给生肉及未煮熟的肉。
② 消灭老鼠。
③ 合理处理粪便。
肝吸虫病
猫的肝吸虫病主要有华枝睾吸虫和后睾吸虫。此吸虫寄生于猫的胆管内,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胆管炎、胆囊炎及全身黄疽为特征。
病原: 华枝睾吸虫,虫体扁平、柔软、半透明,呈葵花籽状,前端狭小,后端钝圆,一个咽呈球形,有两个吸盘,口吸盘大于腹吸盘。虫体长1-2厘米,宽0.2-0.5厘米,两条盲肠很长可达虫体末端,两个睾丸呈树枝状,在虫体后端呈前后排列。卵巢呈分叶状于阜丸前部,阜九和卵巢之间有一个大的受精囊,卵黄腺位于虫体两侧,生殖孔位于腹吸盘前缘。虫卵黄褐色,卵壳厚,大小约29微米×17微米,形似灯泡,内含毛蚴。后睾吸虫,虫体长0.7-1.2厘米,宽0.2-0.3厘米,新鲜虫体呈淡红色,体表光滑,食道短,两侧盲肠达虫体后部,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径,睾丸呈裂状分叶,排泄囊从睾丸中间通过。卵巢小,位于虫体的后l/3处,卵黄腺于两侧。虫卵大小26微米×11微米,有卵盖,排出的卵内含有毛蚴。虫体形状似华枝睾吸虫。
生活史: 两种吸虫的生活史大致相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或被雨水冲人到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毛蚴在淡水螺的消化道中孵化,然后进人螺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脱离螺体后落人水中,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吞食,然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的肌肉、鱼鳃和鳞片中,发育为囊蚴。当猫食人第二中间宿主时,囊蚴在猫的十二指肠中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进入胆管,也可经血液到达胆管,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虫体阻塞胆管,刺激胆管及胆囊形成全身性黄疽及胆管炎和胆囊炎。
致病作用及症状: 虫体寄生于胆管及胆囊中,机械性的刺激胆囊及胆管黏膜,引起胆管壁变厚、发炎,影响胆汁排泄,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上出现呕吐、腹泄。大量虫体寄生时,可使胆管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在体内集聚形成全身性黄疽,先以可视黏膜出现,如眼结膜、口腔教膜,几天后可见全身皮肤变黄。由于虫体寄生时间较长,长期刺激肝脏胆管,可使肝细胞变性、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腹外触诊时可以感觉到质地较硬增大的肝脏。 据临床死亡剖检的病例可见,肝脏可达正常肝脏的2-3倍,且表面凸凹不平,质地坚硬。临床上还可见到精神沉部,病初食欲逐渐减少到不食,继之呕吐、腹泻、脱水,可视黏膜及皮肤发黄,尿液呈桔黄色。
诊断:该病不难诊断,黄疽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尿液桔黄色。结合问诊,该病都有吃过生淡水鱼的病史,吃过生淡水鱼后7-25天出现黄疽症状可确诊。
治疗
① 首选药吡喹酮,0.05克/千克体重,首次口服后隔5-7日再服第二次。
② 丙硫苯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1次/日,连服2-3日。
③ 全身性疗法:消炎、补充能量、补液。庆大霉素l万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三磷酸腺苷(ATP)10毫克、辅酶A50单位、5%葡萄糖30-5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有呕吐的猫可应用止吐药、胃复安1.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预防: 禁止猫食用末煮熟的鱼类、虾,早发现早治疗。
蛔虫病
蛔虫病主要是幼年猫的一种寄生虫病,流行及分布广泛。临床上主要以营养不良、消瘦、消化功能障碍及贫血为特征。
病原: 猫弓首蛔虫属无饰科弓首届。猫弓首蛔虫寄生在猫的小肠内,成虫虫体浅黄色,头端有三片唇,缺口腔,食道简单,食道与肠管相连处有一个小胃。颈冀膜短而宽,近头端颈翼膜变窄。虫体前端如箭头状。雄虫长30-60毫米,交合刺两根,等长,长约1.63一2.08毫米。雌虫长40-100毫米,尾端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半部。虫卵大小为历65微米×70微米,呈球形,卵壳厚,表面麻点状。
生活史: 猫弓首蛔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条件下约10-15天发育成感染性虫卵。猫吃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钻人肠壁,经淋巴系统到肠系膜淋巴后,再经血液到达肝脏,并随血液到达肺脏,5天后肺中幼虫达到高蜂,幼虫随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到达咽喉部,经咽头被咽入食道到胃,再进入小肠中进一步发育成为成虫。若感染性虫卵被传递宿主如蚯蚓、蟑螂、鸟类、啮齿动物吞食,幼虫在传递宿主体内各组织中,形成包囊,存活下来,但不发育,当猫吃了这些传递宿主后就被感染,幼虫在胃壁蜕化为第三期幼虫。在胃壁停留6天后回到胃中,13天后蜕化为第四期幼虫,然后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
症状及致病作用: 蛔虫在体内寄生过程中主要是夺取动物体内营养,给机体造成机械性刺激。虫体在小肠内可以引起卡他性肠炎,使肠黏膜损伤出血。当大量蛔虫寄生时,可使肠管造成蛔虫性阻塞、肠套迭、肠穿孔及肠坏死。当虫体逆行至胃、胆管、胰管中,可引起猫的呕吐、胆囊炎、出现黄疽症状和胰腺炎。幼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特别是在肺中,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症状。虫体在肠道中寄生,可掠夺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使机体造成营养不良、消瘦、贫血。
蛔虫病的主要症状有:胃肠功能紊乱,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营养不良,机体逐渐消瘦,呕吐、腹泻,有时呕吐物和粪便中可见有蛔虫体。造成蛔虫性阻塞、肠套迭或肠扭转时可出现频繁呕吐、腹痛、脱水、排粪停止。手触诊腹部时,可感到腹腔内有硬块及肠壁由粗变细。造成肺炎时,可见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罗音,有的猫还可出现神经症状。
诊断
① 粪便和呕吐物中可直接见到虫体。
② 消化功能紊乱、消瘦、营养不良、发育停滞、贫血。
③ 实验室诊断:取粪便,用漂浮法。镜检可发现有蛔虫卵。
治疗
① 左旋咪唑10毫克仟克体重,1次/日,连服3日。
② 哌啶(驱蛔灵),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③ 噻吩嘧啶(抗虫灵),5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
④ 丙硫苯咪唑,5-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或隔日再服一次。
蚤 病
蚤是细小、无翅、两侧扁平的吸血性体外寄生虫。蚤以血液为食,在吸血时可引起猫过敏及强烈的剧痒和不安。
病原: 最常见的蚤是猫疥首蚤。
形态及生活史: 猫疥首蚤两性之间大小变化很大,雌蚤体形较大在2.5毫米以上,雄蚤一般都不超过l毫米,颜色为深褐色。成蚤在猫的被毛上产卵,卵从被毛上脱落到地上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7-14天),然后再经三次蜕皮后变成蛹,在适宜的条件下5天以后成虫从茧内逸出,在地面及地缝中隐存,当宿主经过时,寄生于宿主身上。蚤体表面有较厚的角质外皮、刺吸式口器,头小与胸紧密相连,触角短而粗、分三节。胸部小,有能活动的三个胸节,有三对大而粗的足。蚤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活动性极强,是猫绦虫的中间宿主,可以引起猫绦虫病及其他疾病。
症状: 蚤在宿主身上叮咬皮肤,吸血分泌唾液刺激宿主,引起过敏性强烈搔痒及不安,猫经常啃咬搔抓,可见皮肤上有点状红斑或慢性皮炎。大量寄生时,可见宿主贫血,消瘦,皮毛检查时可见毛根部有跳蚤爬动。
治疗
① 除蚤的方法有多种。据临床经验,用除虫项圈除蚤效果很好。现主要用磷酸酯类或有机磷类,将除虫项圈系于猫的颈部可以驱除杀死猫蚤,有效期3个月。
② 用除虫菊酯粉类撒于猫的被毛上驱杀猫蚤。
③ 猫舍内有蚤可用0.5%马拉硫磷液、0.5%一1%敌百虫及除虫菊酯粉撒于墙角、地板缝及猫窝内。有机磷类及毒性较大的杀虫剂,禁止向猫身上喷撒及药浴,防止中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