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是感性的发生,更加是理性的持续发展
京哈高速救狗的方式方法所带来的社会讨论热潮也引起爱护动物人士的反思,如何在现有法律规范下发挥公民针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以及在适当范围内制止犯罪的权利,是需要动物保护人士学习的。参加沙龙的朱律师提醒,没有民众在现有法制之下的主动参与、主动要求就不可能推动法制化进程。政府也需要透过处理各种事件来认知动物保护立法的重要性,以及在接受监督下提高自身执法能力。
自由撰稿人夕阳断桥提出“京哈高速救狗事件不仅是15小时救助过程,所有被救助的生命都值得被善待,其后续工作应该有序有效的组织,尤其是捐款的使用以及对一线救助志愿者的关怀。”
来自胖鸟剧团的杨阡则对激情式强迫传导动物保护观念的方式表示了担忧,他认为“动物保护不是精英人群的感性呼吁,更应该是将理性根植到草根民众的过程,怎么把动物保护人的价值观变成全社会认同的事情是重要的。”
深圳猫网表示,动物保护行动应该要避免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建议:一、加紧动物保护立法;二、动物保护NGO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三、中小学引入动物保护方案教育,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让动物关怀行动从最小的细胞家庭社会开始。
4.15事件是继过往天津、上海、苏州拦猫救猫事件之后在京都突发的救狗事件,这是对正在发生的残酷虐待动物事件觉得无比痛心的一群人的行动,这是生命认知教育在全国尚未形成风尚的时候民众自发的行为,对整个中国社会,对媒体、学者和关心的人、动物保护组织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事件,不论是当时的方法还是如今面对的治疗以及狗的去向问题,都是值得更多的人反思,这样的反思将推动发展中国动物保护的科学实践能力,这样的反思也是中国社会寻求和谐的巨大基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