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宠物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9|回复: 4

震灾提出了评论伦理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 22: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我日前在博客上贴出的关于“反思评论”的两篇博文《反思已经开始》、《由曹林的“提前反思”,想到“精确新闻”的缺乏,不意引发时评朋友们的论争。其中尤以曹林对“反思”的“犹豫”心理和童大焕的“毫不犹豫”最为典型。知白守黑更是表达了什么样的反思才是负责任的问题。果冻、孙江波等业界和学界朋友也都表达了不同看法。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典型的评论伦理问题,它不仅是评论者“写什么”的问题,更是一个评论者“何以自处”的问题。反思应该何时开始?它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评论者是否天然居于反思的地位、承担反思的使命?这些问题平时不明显,但它在极端的情境面前就兀显出来,并且“分裂”了时评界的朋友们。
       下面我摘出其中的一些典型观点交锋:
曹林:
       “说实话,我是在非常矛盾的心情下写下这段文字的。灾情如火人命关于,这时候的反思和指责很有些不近人情。但我很害怕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灾热潮会最终淹没这些问题,害怕对苦难的悲情抗争会遮蔽反思,害怕对救灾英雄的歌功颂德中会集体遗忘反思。”(《忍不住反思:学校为何会成震灾重灾区》)
童大焕:
  “我觉得反思是可以做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哪怕上面指令不得反思。夸奖国旗为平民而降也可以是反思之作。我最痛心的是媒体似乎也达成了“共识”,什么救人的时候不得反思。不反思就能多救出一人吗?救人现场还有谁关注你的新闻和评论?都是扯蛋。新闻和评论就是做给活人看的,做给后人看的,做给不在现场的人看的。过了这个热点,又有新的热点,反思再深刻,谁还看?请参看:汶川地震系列评论之十八:我们力量的支点在哪里?http://tdh318.blog.sohu.com/88293332.html

孙江波:
  “童老师‘反思是可以做的,任何时候都可以’一语,我也疑惑,希望得到各位博友的指点。反思能否开始于救灾进行时?可以的话为什么,不可以的话为什么?
  童老师所言救灾的人不看评论,不够充分。救灾是个集体行动。后方的情绪和支援积极重要。反思至少会动摇后方的军心。比如救援中的物质分配问题或贪腐问题,就会直接影响人民捐款的积极性。”

知白守黑:
  “反思,反思什么?谁反思?反思谁?又反思给谁?我想或许反思之前,是否有必要先就“反思”本身进行某种反思?
  就我个人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对反思是保持某种谨慎的,原因在于,我知道的信息有限,因而不敢大胆的从经验、推测、猜想出发而反思。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时机的问题。
  我不同意大焕的某些看法,其过于绝对了。
  时评,首先是媒体的时评,其实这一点已先在的决定了这一工具的相对有限性。尽管其中存在着日报、周报、杂志、广播、电视的不同。这种有限性也就意味着时评反思的有限性。如果作者无视这种有限性,则其反思很可能会流于空谈。
  地震及救援过程暴露的问题很多,有体制性、制度性的,有机制层面的、也有措施、安排层面的,甚至有思想观念意识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有轻重缓急,则时评的反思又是否需要考虑这些呢?时评是否可以完全不考虑解决问题可能的实践,而成一个孤立的世界呢?
  道义的立场,道德的高地,抽象的观念,普世的价值等等,或许并不能保证时评人的发言此时此地就一定对。说远一点,对历史负责的时候,首先要对现实负责。省略或者忽视了后者的环节,所谓对历史负责也就成了某种托词,某种虚幻。
  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或许就应当选择沉默。对于时评而言,或许谦卑比自负更重要。”

童大焕:
  “我之所以选择反思,而且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反思,正是基于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才这么做的,这一点,在我的《我们力量的支点在哪里》一文中说得很清楚,像这样的句子:
  此时此刻,世界上似乎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现场救援中那一双双坚定的手,然而你去问问他们,是不是也恨不得自己变成千手观音?而面对掘出却又已然去世甚至救出后又去世的生命,他们的无力感是否又更深一层?越靠近前线,人们的无力感越强烈。有人甚至因此连死的念头都有了。有位自称是日本救援队成员的新闻跟帖中说,自己的队友因没能救出一位中国人,精神深受打击,并已决定辞职。这位留言的救援队员说:“如果下次在日本发生这样的事,我绝不会再象这次无力的自己一样。为了成为能够救助宝贵生命的人,我会努力活下去。”
  此时此刻,做为评论人,我看见评论人的感叹,感到评论的无力,还不如把版面让出来直接进行灾难报道;此时此刻,媒体甚至似乎达成了“共识”:救灾第一,还不到反思和批评的时候。但我不知道,那些死难的同胞会不会认同这个做法,那些现场救援人员会不会认同这个做法。而等到可以反思的时候,往往是灾难过去的时候,媒体和社会又在追逐新的热点。即使有反思,也无人关注,不再成为全社会的反思。于是,新的灾难也许又在这样的遗忘中聚集。
  认为反思需要选择时机的人,恰恰认为我们可以为那些受难者“做什么”;我之主张任何时机都应该反思,正是基于“我们无法为真正受难者做什么”的考虑,我们只能为未来做什么。”

童大焕:
  “我认为曹林这段话应该改一个字:“救灾时归救灾,反思时归反思,问责时归问责”改为:救灾的归救灾,反思的归反思,问责的归问责。一个“时”字,说明曹林从根本上还是认同反思需要选择“时机”的,从他后来的文章《不苛责 不添乱 不轻疑》中多少能看出来。”

果冻:
  “从纯理性角度看,我毫无保留地支持童大焕老师;从感情角度看,我有点赞同的确不要那么早反思。
  但是,这个“早”的程度怎么界定,我不知道。
  我非常赞同童老师的一个说法,什么也“做不了”。灾后将近10天内,除了流泪、感伤、捐款等,我真的好像什么也做不了,帮不上灾区任何一点忙。
  我深深地自责,也深深地愧疚.......”

孙江波:
  “那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毫无疑问应该得到反思和追问。我所不敢确定的是,何时追问和反思。童老师的观点是“反思任何时候都可以”,我也仅仅是有疑惑,也不是反对。但心中还是倾向反思该有时机,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
  “当然,如果只能在“不反思”和“在救灾时反思”之间做选择,那么,我选择在救灾之时就做反思。那么也算是部分同意童老师的观点。
  但是如果在“在救灾时反思”和“救灾关键时刻不反思,稍后反思”之间做选择,我选择后者。
  所以我觉得,辨析需要仔细去做,价值的梯次不是大概就可以的,而要做出更清晰的比较来,也许会更有意义一些。”

曹林:
  “我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暂放反思”并非如大焕所言扯谈(我不喜欢这种判断中所包含的冷漠、自负和居高临下),而是一种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救命急务的自觉。”

童大焕:
  “我也不喜欢曹林的“冷漠、自负和居高临下”的判断,那些日子我也天天陪着央视到夜间一点半,我也捐款,随时准备献血(有一次已经去了,但听说上面还没有通知,献的血到不了灾区,就暂缓),并且愿意今后可能的话收养一个孩子。我没有自负和居高临下,恰恰是感到无力,而觉得只有坚守自己的岗位才是尽力的惟一方式。我再强调一句:我们后方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救命急务”,这样想,恰恰是认为自己能为救人“做什么”的自负。我再告诉你一个前方记者带回来的消息:部队一声令下,可能有余震,所有的人不管是不是正在救人都必须毫无条件地撤,那是奔逃,摄影记者连拍照都来不及,救援人员扔下所有的紧缺工具,逃命第一,哪里顾得上抢救。一到黑夜,就没法救人了,就只能等第二天,往往隔一夜过去,昨天还看到活着的人又死了。这些东西,不用亲临现场,不用等亲历记者描述,我们这些后方的人,大致应该是想得到的。前方的人不是不努力,他们人人恨不得变成千手观音,但是无能为力。我们给他鼓劲、呼吁废墟下的人们挺住,当然也有意义,就是让后方的人揪心,多捐点款什么的。但是,对挽救生命本身,意义不大。
  地震评论到现在已经写了二十二篇,估计还会写一些,尽力。有反思,有进程提醒,等等。自信国内评论员当中,就这个话题写这么多的,不会有太多。我所惟一能做的,就是评论本身,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坚守职责就是我为社会尽责的方式。我只是觉得,我不能混淆自己的角色,我不可能无所不能。永远不可能。”

曹林:
  大焕,我不是说你“冷漠、自负和居高临下”,而是说那种救命是最大急务之时,缺少对救命的关注而把反思挂在嘴上的姿态,很让人有“冷漠、自负和居高临下”的感觉。像一个不关自己事的旁观者,这种冷静让人害怕。这个时候信息那么单薄,也很难进行多么理性、深刻的反思。
  至今写了32篇救灾评论,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到我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矛盾之中。我知道我这种鼓与呼产生的力量非常非常小,但我尽力想把自己融于其中。这时候,只有尽自己的力量做些事时,才觉着心安。
  你是一个评论者,这时候你更是一个人。我写这些评论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置身事外、居高临下对这一切进行观察的评论者,而是一个人,把我的悲痛和感受写进评论,我被别人感染,我同样想感染别人,我想融于这个进程中和其他凝聚成一股力量。
  再说一句,我不反对反思。”

知白守黑:
  “我并非反对反思,我只是想“反思”该如何进行的问题。我认为仅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
  此次地震,给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地震之后,情势之急迫,事态之发展、变动之快,救援工作之复杂,暴露的问题之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显然都不是日常生活中之常见,我以为,这种现实其实对“反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对于地震,以及地震在瞬间造成的灾难和非常态,我们一般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即缺乏经验的认识,也缺乏知性的认识。而我们可能面对的问题,如建筑防震,救人,医治,心理治疗,防疫,人员、物质的组织调配运输,甚至志愿者的组织现状,成熟志愿者组织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他者的经验等等,总之就我个人而言,我知道自己的陌生,这种“不懂”使我不能不对“反思”抱以审慎的态度。
  我想,“反思”许多时候不应当建基于经验的猜测、某种逻辑的推理等等,而首先应当建基于“真实”世界的细节。否则,所反思的就可能会是一个伪问题。
  当我们缺乏对细节足够了解的时候,我们的反思真的就那么可靠吗?
  也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我认为马老师“精确新闻”其实提出了一个对于时评很关键的问题。我还认为,对地震的反思,有必要建基于深度调查报道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而言,或许深度调查报道比时评就体裁而言是更有力的反思工具。
  当然,如果不是反思“地震”,而是以“地震”为素材反思他者,或者说是批评日常想批评的一切,那在我看来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而这样做,我认为的确存在马老师所言的一个情感能否接受的问题。这就是我的所谓“时机选择的问题”。
  其实,真正的反思或许注定是需要时间的。而只要“反思”是有价值的,就不会被时间的流逝带走。我们需要反思,但是否一定要为了“反思”而反思呢?”
发表于 2008-6-2 22: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游戏,只会引起一场耗时费力的举国大辩论

到最后不了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3: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前代往事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3: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太空的话

建议那些评论家去修字典

里面错误实在太多,干些实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0: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angyi555 于 2008-6-2 23:19 发表
实在太空的话

建议那些评论家去修字典

里面错误实在太多,干些实事吧...



赞成哈,与其动那脑子还不如搬几块水泥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13976351999    站长联系QQ:713767   
站长微信:13976351999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pet86.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宠物论坛

GMT+8, 2025-2-6 21:12 , Processed in 0.0114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海南犬业协会

© 2001-2020 中国宠物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